《诱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20个误区》观后感红枫六小杨毓慧近日观看了廉政教育片《诱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20个误区》,深受感触。该片选取了部分中高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从信念动摇、滥用权力、心理失衡、私欲膨胀、交友不慎等五个方面深刻剖析了犯罪原因,揭示了犯罪轨迹,并表现了这些犯罪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的危害。通过观看学习,我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和教育。看着这些人,哪一个过去不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这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阶段,没有时刻进行理想信念的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宗旨观念淡薄,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头脑,价值观发生偏离,堕落为犯罪分子。观看结束后,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些反面典型,在他们强取豪夺完成由腐而败的进程中,为什么会一路畅通,职位、权利仍能牢牢掌握在手中,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深挖其根源有如下几点:一、执法观念严重错误,权力异化,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自己的东西。对于腐败分子而言,手中的权力就是敛财、“称霸”的“法宝”。从自身来看,职务犯罪有一共同点,即虽然犯罪人级别不尽相同,但法制观念淡漠,特权思想严重是其共性。而不正常乃至畸形的心理状态无疑是他们堕落的“源动力”。当一个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把对权力的追逐和对金钱的挥霍当作目标时,就会借权力牟私,借权力生财,成为权力的寄生虫。人格的失衡和品德的低下,助长了其贪婪自私和鲜廉寡耻,以至恶招损术层出不穷,搜刮民脂民膏,坑害国家,无所不用其极。二、缺乏执法监督机制、体制漏洞,民主建设形同虚设,第1页共3页出现利用手中职权为所欲为,以个人意识代替法律。从外部环境分析,这十几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阶段。新旧体制转轨,两种体制并存,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化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体制上漏洞为犯罪提供了空间和土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促使一部分公职人员对自己手中的权力产生了错误认识。从制度层面看,我们的一些制度缺失,或者虽然存在但是形同虚设,也是犯罪重要原因。从法制层面来看,“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从深层次看,是社会法律意识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完善。制度的缺失、则导致无法可依,对霸权的滋生横行无能为力,为权钱交易留下空隙。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防腐拒败的基础,务必长抓不懈。现有的法律规范更多的是关注和惩罚已然的职务犯罪,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性立法远远不够。公职人员手里都有一定的权力资源,甚至还有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有一个是非对错的底线,不能让人情左右自己行使权力的原则。然而,一些原本很好的干部,由于没有经得住诱惑,一失足成千古恨,实在令人惋惜。认真剖析诱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原因,具体因素有很多,宏观地讲,无非两个:一个是主观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认为自己不会出问题;另一个是客观上具有作案条件。一个人的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习气。个别干部,从思想中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再到错误的行为,结果从量变到质变,逐渐蜕变为人民的罪人。《诱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20个误区》诠释了一个个领导干部的堕落轨迹,也引发我对为人、为“师”的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切实做到:预防职务犯罪,个人认为应从以下着手:一是从体制上改革。目前,我国的体制仍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掌握了大量的资源,这就给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等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君不见,每年地方各级官员都要“跑部钱进”到中央部委要项目,要资金。原因就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金和资源。要继续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放权让利,实行小政府,第2页共3页大社会,减少政府掌握的资源,铲除腐败温床。二是健全制度。要让政府的权力在动作过程中透明,减少暗箱操作,加强社会监督。从源头上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教育作为民生工程重要内容,国家投入逐年增大,校建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