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守自盗观后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了由尼莫洛德·安塔尔导演拍摄的《监守自盗》影片,看完了电影,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大概剧情就是讲了一个走投无路的老兵加入了同事的盗窃计划。片中各位演员的表演精湛将各位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栩栩如生。感觉这些人都是有一定智商的,例如会先懂得“彩排”来确保万无一失,可能也是彩排的比较成功把,才会让男主角之后有萌生加入的意愿,相对于抢银行,抢劫,打劫自己的运钞车算是最安全,万无一失的了,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突然插入的警察还是让计划乱了套。影片想要反映的出题就是“钱”,当你每天运着几千万美元来来去去,但是每月只有几百几千美元的时候,心理就会出现犯罪的趋势,影片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影片将之付诸现实,让人“爽”一把,满足自己脑袋里时有的幻想,谁不想一夜暴富,谁不想家缠万贯。提到钱,就想起来华尔街,一个金融天才与骗子的集合地,前几年的庞贝骗局,反复的融资允诺高报酬弥补之前的投资回报,雪球越滚越大,最后终于滚破了天。欲望,是人的本能,社会道德与法律压制、制约着人类的欲望,类似于运钞员就在欲望的边缘,试想要是突然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制约,第一个要去抢车里面的钱就是运钞员,讽刺的是,前一秒还在保护的也是他们,所谓的犯罪,就是打破规定的行为,当打破规定带来的惩罚让人觉得不必上打破规定的成果的时候,就会有严重的危机,高薪养廉,也是怕类似监守自盗的行为发生。总的来说,片子还是很好看的,作为犯罪类电影,也不是一味的讲究如何犯罪,而是将犯罪背后的一面展现出来。第二篇:《监守自盗》观后感《监守自盗》观后感重庆大学会计学tyh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的“铁幕演说”里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这句话用在金融界,用在这部美国金融风暴纪录片第1页共11页《监守自盗》里面再贴切不过。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金融高层明知此举犯法,仍阔步向前;经济学家明知这是泡沫经济,仍高唱赞歌;政府人员明知这应刑事起诉,仍迟迟未果。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欲望这个东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难满足。接下来我想从此片描述的金融危机现象产生原因,造成后果来谈谈我的观后感。正如前面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人,追求的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上至美国政府和金融企业高管,下至美国普通老百姓。金融企业高管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推出次贷、cdo等金融衍生品。一些金融银行明知一些企业或者个人无法偿还贷款,信用评级为低,而向他们发放贷款;一些企业实际信用评级低,但信用评级公司仍给其评为3a,为的也是自己获取好处。但是金融银行难道不怕企业无法偿还贷款而导致自己的破产吗。我想怕肯定是怕的,但是根据微观经济学风险论内容,高风险必定意味着高回报,那么这些风险爱好者为了在其在职期间捞取更多油水,于是便乐意给他们贷款。当然仅仅金融企业高管说了是不算的,于是他们伙同了经济学家们一起来编造这个谎言:高歌制度之优良,盛赞此举之明智。于是,经济学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证监会等机构想涉足监管金融活动时,已经发现在利益面前,他们已经无力回天了,于是他们也接受了来自金融企业的好处,不再监管某些金融活动。最后的最后,在美国,90%的财产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为这1%人的行为埋单。但是恶果不是一天酿成的,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也不是单方面的。影片在最后两节告诉我们,情况有多糟,以及谁该来对此负责。到最后,那些金融高管也没有享受牢狱之灾。而我认为至始至终,来源于规矩的缺失。正所谓没有规矩,何成方圆。金融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金融危机第2页共11页的产生,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框架,即金融监管的缺失,来规矩人们的行为,使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合法的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随着利益社会的发展,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沦丧。在这场世界性质欺骗中,无数人昧着自己良心来干着损人利己的事。而社会的不公平性也加速了金融危机的到来,奇高的薪水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金融业;百姓面对市场信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