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伯牙绝弦》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课时:第一课时提供者:项王椰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钱库第三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语言文化。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文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本设计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本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在进行对“知音”的解读。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在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用《高山流水》的音乐开头又结束,让从教育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题导入,在“轻盈”中直面语言。1、图片导入。【出示课件3:俞伯牙图片】师:同学们,他是谁(俞伯牙)你怎么知道的瞎蒙的,对吧恭喜你,被你蒙对了!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宫廷首席大乐师,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志趣高雅,他很喜欢弹《高山流水》等等,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所弹的曲子所表达的意义。有一天,他上山弹琴时发现什么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