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观后感《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观后感单位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原本以为又会受到一场思想洗礼,但很遗憾,放的却是《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真的是一个烂片,浪费了我半天时间。《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主体思想是两个:1、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几个野心家“背叛了党和人民”,使得苏共亡党亡国;2、戈尔巴乔夫的主要错误是政治多党制、经济私有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两个主题思想都是肤浅的。纪录片将戈尔巴乔夫作为批判的重点,说他是野心家,说他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出卖了党和人民。纪录片批判叶利钦的阴谋,指责“休克疗法”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灾难。等等。但是有些问题,纪录片始终没有回答,或者说不愿意去回答: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这样一个失去共产主义的理想的人,能够成为苏共中央的第一书记。既然,戈尔巴乔夫是背叛者,叶利钦是阴谋家,但为什么,当叶利钦宣布推出共产党的时候,却被选举成为俄罗斯总统。权贵掌握国家资本,是苏联解体时才有的现象吗。那些接受纪录片采访的所谓前苏共政治局高官们,在苏联解体的时候,他又在做什么。这些问题,《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是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去回答。不从制度方面找原因,却把历史的过错(何况是否是过错还难说呢)推到一两个人的身上,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不符合现实,是不公正的。煌煌满清,其兴也勃焉,但在灭亡之时,也是摧枯拉朽,转瞬即火灭灰冷,民众倒也都接受甚至乐见这一结局。只有一些遗老遗少如丧考妣,把罪责完全推到袁世凯、孙中山等几个人头上,却对满清灭亡的历史、制度原因视而不见,或者他们根本没有发现这些原因的能力。苏共一个拥有一千多万党员的大党,一夜间解散了,苏联人民却很“情绪稳定”,这已经说明了民心所向。如果把苏共亡党的原因只是推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身上,我们和那第1页共4页些昏庸的满清遗老遗少又有什么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给我们要摒弃英雄史观,对待历史要秉持辩证的、唯物的立场,这一点我们要时刻牢记在心。这个纪录片在开篇就讲明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中国的“改革”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从整个纪录片的结构上看,是针对中国日前有些人提出的“政治多党制、经济私有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问题而设计的,现实意义非常明显,不得不引人类比和联想。我注意到,中科院的一些知名教授都是这部纪录片的顾问,这更加令人感觉奇怪,按理,他们对苏共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比我们认识得更加深刻,但为什么却推出这样肤浅的纪录片呢。是偶然不慎,是故意如此,还是其他原因。杨柳: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亡国20周年祭》观后感近期,我办组织观看了《苏共亡党亡国20周年祭》纪录片,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让我们更深刻体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深刻认识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政治意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拥有85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新成员加入其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趋利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到党内来。理想信念的淡漠,价值观念的多元,已经十分明显,在是与非、荣与辱、优与劣、利与弊、得与失等等方面的评价第2页共4页尺度上也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四化的信心,对人民群众的信用。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密切相联;同时,党的执政能力又是具体的、实在的,它与8500万党员的素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