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8.1实践的特征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实践概念及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懂得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虽然在学习或研究时要把它们加以区分,但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不能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⑵能力方面: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这一能力;②通过实践特征的学习,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⑶觉悟方面①通过对实践观点的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②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③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④结合实践第三个特征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通过学习第七课,我们已经懂得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要变成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理想?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八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一下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一、实践的特征送温暖到田间全国妇联2004年“三下乡”活动开启新年伊始,全国妇联2004年“送温暖、三下乡”活动昨日在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龙里县全面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和全国妇联书记处全体成员分别带队赴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南等省区的老少边穷地区,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革命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送温暖、送知识、送健康、送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及妇联组织的情谊带给了贫困地区农村的广大群众。此次全国妇联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的“送温暖、三下乡”示范活动,重点组织开展了“母亲健康快车”、“安康计划”、“安康教室”、“三八绿色工程”、“美德在农家示范点”等多项活动,共向8省区派送各类项目资金约1400多万元,帮助农村妇女儿童摆脱贫困,增收致富,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妇女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河北农大的师生,自1979年以来坚持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组织包括站家、教授在内的师生长期扎根山区。提问:“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和河北农大的师生为什么要开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动,这些活动从哲学的角度概括地说叫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这个活动从哲学角度概括地说叫实践。1.什么是实践?(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既然是这样,那么,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呢?(阅读112页最下面一段,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