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读后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当法治被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读后感新闻与传播学院何啊龙2013300710086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第1页共6页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也就是说法治的有效运行和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密切相关。其实,法治的有效运行核心还在于人,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还是守法,人们对法律的态度、观念、看法往往都会对这些环节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或者说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就成为法治有效运行的重要的思想保证。当法治被信仰四中全会的决定里,第五部分就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并且对法律信仰问题作了如下阐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正是认识到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或法律信仰对实现法治的重要意义。“法治的实施需要形成法律信仰”这一问题其实早在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论述。他在《政治学》里提出了一个关乎法治的著名论断:“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关键是守法,即普遍地服从良好的法律。所谓“普遍”,其范畴涵括普通公民和统治者自身;所谓“服从”,即以法律为上,遵从法律,保持法律的权威。他曾指出:“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权威,执政人员和公民团体只应在法律(通则)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抉择,两者都不应侵犯法律。”出名的关于法律信仰问题作以论述的,当属美国法学家伯第2页共6页尔曼,在其《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伯尔曼认为法律精神来自于宗教精神和道德精神,宗教和道德精神给予了法律的灵魂。在西方社会,基督教给法律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法律的许多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从基督教中发展来的。法律与宗教都产生于人性的共同情感。它们代表人类生活中的两个方面: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它们两者相通,相互依存。法律与宗教有共同要素,这就是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仪式象征法律客观性的形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