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读后感张锡纯医案痰饮舍得不舍方有得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序+张锡纯屡试屡效方选——治泄泻方,治痰饮方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序正博医易执业现代中医界名家刘观涛先生曰:“学医难,学中医尤难。成为名中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而从“难知”到“实在易”中间,则是成为中医临床高手最为艰难的路程。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中医教学效果:“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而对比传统中医教学,则是“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皆应手乎。”张锡纯先生于数十年前即在回冉雪峰书信中论曰。“汉赵充国云“百闻不如一见”,此论用兵也,而用药等于用兵,故学医者亦耳闻不如目睹。医学校当与医院并立,合为一事,以医院中大夫充医学校中教员。众学生平日闻于师者,及见师之临证处方与所言者,若合符节,所治之病又皆能奏效,则学生对于经见之证,异日经手自疗,自然确有把握也。所可虑者,教员讲衍,无善本讲义可遵,不得不仍取《内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使能卒业矣,果能得心皆应手乎。是以弟在医院中教导学生,不敢徒慕高远,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俾其自阅,于难领略处亦间为讲解。其中一百六十余方,需以三年之久,大抵学生能历睹弟用诸方以治愈诸证,是以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此非为《内经》、《难经》诸第1页共14页书可废也,因古籍紧要之处,已粗搜罗于拙著之中而便于领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代医界伟人张锡纯先生毕生精研祖国医学心血的结晶。其中“医方编”每一方剂下均说明主治、药物配伍理论根据、加减及服用方法,有些方还用西医理论加以分析,辨病与辨证结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张锡纯先生在医学理论上崇尚《内经》,在阐述药性上推尊《本草经》,组方师法《伤寒》、《金匮》,而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亦兼容并蓄。作为实际派大师,他重视临床实践,提倡在明药性的基础上中西医并用,在坚持发展中医的前提下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体现了他治学重创新,强调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想。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中医研究者及中医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使用。是用自拟方、经方、时方、验方、单方、秘方灵活运用的典范。先生临证,手到病除。即便病势垂危,群医束手,一经先生诊视,立能回春。阅历既久,屡试屡验之方药,笔之于书,于医理药理多为发前人所未发,更力求融汇中西医于一致。对于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先生之大作,名为衷中参西,衷中者,仍以中为要也。先生自序中说:“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锡纯日存斯心,孜孜忘老,于西法医学,虽尝涉猎,实未暇将其药饵一一试验,且其药多系猛烈之品,又不敢轻于试验,何能多采取乎。然斯编于西法非仅采用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始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特是学问之道,贵与年俱进,斯编既成之后,行将博览西法,更采其可信之说与可用之方,试之确有效者,作为续编,此有志未逮之事,或即有志竟成之事也”。张锡纯又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第2页共14页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先生精研内经“伤寒论”、“本草经”、《伤寒》《金匮》,于内伤、外感诸证,诸多心得体会,把毕生所学写成“医方编”、“药物编”、“医论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