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武的《马太效应》读后感《百万英镑》中的马太效应刘文瑞2009-4-1016:47:46《百万英镑》是一部老掉牙的电影,1953年拍摄,1958年就译制到了中国。电影讲的也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美国人亚当斯阴差阳错来到英国,身无分文。正好有两个英国富豪在打赌,给了他一张百万面值的钞票,要求他不动用这笔钱而在伦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说到底,这张钞票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因为亚当斯必须在30天后原封不动把它还回去。但是,英格兰银行确认钞票是真的。故事由此展开。当亚当斯是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时,遇到的是白眼和鄙夷,而当他拿出这张钞票后,很快变成了伦敦名人。亚当斯靠着这张钞票的符号价值,不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赚了20万英镑。《百万英镑》的原作者是马克·吐温。这位讽刺小说的高手,在这篇作品中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写得淋漓尽致。但是,马克·吐温可能没有想到,他这篇作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可以得到另一种解释,即“马太效应”的管理学意义。所谓“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人们一般用这段话描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常用它来感叹社会的不公。但实际上,“马太效应”反映出了管理的一个基本法则,即资源向高效率者倾斜。《圣经》的这段话,原本就是对做生意的总结。对能赚钱的,还要给他更多的钱;而对不能赚钱的,就要把他手里的钱收回来。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两极分化”过程。不管我们对“两极分化”在情感上多么深恶痛绝,现实中的管理者谁也不能绕过“两极分化”的考验。资金也好,市场份额也好,管理中的物流、财流,甚至包括人流,都是向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方向流动。管理的本质,是同市场的本质是一致的,就是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如果搁置伦理学上的考虑不论,那么,管理就是“取贫补富”的过程(至于财富如何在社会中再分配,不是企业家更不是管理者的事)。所以,企业高层必须第1页共4页弄清楚一个道理,在管理中,你是“劫贫济富”,还是“劫富济贫”。如果是前者,那你还算明白高管的责任所在;如果是后者,那你只适合当传教士式的慈善家或者当罗宾汉式的侠客。电影里的亚当斯,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不能用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带来效益,那就是一个失败者。哪怕他违反诺言把这张钞票兑现分给同他一样的穷人也是一样。管理者面对所有者的资产,只有增值的义务,没有缩水的权利。当一个亿万富翁从事慈善事业时,他的角色已经转变。代理人同委托人的身份是不一样的。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企业高管忘掉自己代理人身份而把自己当作所有者的现象,这只会导致管理错位。电影中的亚当斯,因为有了这张钞票,从而有了在商场纵横捭阖的资本。现实中的经营活动,往往也同初始条件有关。于是,有许多人在困境中往往怨天尤人,觉得自己的失败是由于没有“贵人相助”,缺乏起步资金。但是,仔细思考一下电影的安排,有些很有意思的细节。马克·吐温给亚当斯在小说中安排的背景,是一个熟练的操盘手。小说中亚当斯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正给旧金山的一个矿业经纪人打工,把证券交易所的门槛摸得清清楚楚。我是只身混世界,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身清白,就再也没什么可依靠的了;不过,这反倒让我脚踏实地,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如果没有这一背景,我们很难想象,假定是一个没有任何证券和金融知识的流浪汉,即使给了他这张钞票,他能用这张钞票来干什么。在商业运营中,起步资金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如果自己没有本事,即使白送给你“第一桶金”,你也不会让它产生效益。许多经营失败者,不是没有第一桶金,而是把金子使唤成了白铜。俗语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苹果砸在牛顿头上,能够砸出万有引力定律来。但如果是砸在别人头上,充其量是砸出一个包而已。所以,凡是商业竞争中的失败者,都有必要反问:上帝为什么不眷顾自己。上帝之所以眷顾亚当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很诚实。第2页共4页马克·吐温在小说中,选择这位钞票的持有者颇费了一番脑筋。他开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