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我们都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其中我只读了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观点的对了。我本身不是一个理科生,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只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中所定义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一)关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黑格尔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根本错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和主题就是有血有肉、有头脑的人,因而“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从而摆正了思维与存在着一对范畴的关系。费尔巴哈还批判了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的错误,也批判了黑格尔从逻辑上过度到空间的错误。针对康德的错误,他指出::“空间与时间并不是单纯的现象形式,而是本质条件,理性形式,存在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形式。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范畴的内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二)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第1页共4页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三)关于分工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对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三)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而言的,这一问题尽管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早有阐释,但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解。尽管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并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第2页共4页提出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构建民主、公平、公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理解和把握,它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