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教育路上》读后感《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六年前在南京我有幸聆听了杨瑞清校长的报告,对我的学校管理及教学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年假期我又怀着对杨先生的崇敬之情再次拜读了他的专著《走在行知路上》,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使我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进一步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源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杨瑞清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接触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深感农村教育的重要性,立志毕业后到偏远地区创办一所学校,但毕业后他所在的地区村村都有学校,只好要求分配自己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个教师的传奇,一步步成长为当代中小学十杰教师、十杰校长、当代教育家等。他首先实验并在全国推广的不留级制度,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教育精髓:“20多年来,我从事乡村教育有这样三点收获和体会:第一,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学会联合,回答的是农村学校怎么办的问题,解决的是办学模式问题。第二,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回答的是如何教育农民子弟的问题,解决的是育人模式问题。第三,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学会自信,回答的是乡村教师如何成长的问题,解决的是乡村学校的"留人"模式问题。”对解决农村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杨瑞清认为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也就是爱学生。“学会爱,要做三件事。第一,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现在常常是老师说爱,孩子却感觉到你不喜欢他,不爱他,说明这个爱没有真正被孩子理解和接受。第二,要引导受教育者去爱别人,去施爱。第三,要让孩子自爱,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学会自爱,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被爱,学会施爱,学会自爱。”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第1页共3页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儿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儿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使学生受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爱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做到杨先生提倡的“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关爱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杨瑞清校长的又一基本教育思想。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当我们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