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新世纪课程教材配套教材供基础、预防、临床、护理、麻醉、口腔、中医等专业用人体解剖实验学主编吴建清李文春下篇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头部由颅与面两部分组成,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又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头部按下列次序进行实习:①面部;②颅部。【目的和要求】1.掌握重要的体表标志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脑膜中动脉、腮腺管和面动脉的体表投影。3.了解面部皮肤特点,表情肌的配布、名称、作用。掌握面动脉、面静脉的行程、特点。掌握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在面部的行径和分布。4.掌握腮腺的位置、毗邻及腮腺鞘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5.掌握额顶枕区、颞区软组织的层次及结构特点。6.掌握垂体的位置及毗邻。掌握海绵窦的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穿经的结构。1【实验教具】1.标本尸体;头颈矢状切标本;颅水平切标本。)2.模型头颈模型。3.挂图Ⅸ-1头颈部右侧面的肌肉、血管和神经(1)Ⅸ-2头颈部右侧面的肌肉、血管和神经(2)Ⅸ-3头颈部右侧面的肌肉、血管和神经(3)Ⅸ-4头颈部右侧面的肌肉、血管和神经(4)Ⅸ-5鼻腔外侧壁及鼻中隔的动脉、神经Ⅸ-6腭及扁桃体的动脉和神经Ⅸ-7口腔底的血管和神经Ⅸ-8头部的体表投影Ⅸ-9面部的间隙【实验内容及方法】在尸体上分两部分进行操作,先做头部手术切口,再按层次解剖头部。(一)头部手术切口1.自颅顶正中向前下,经鼻背、人中至下颌体下缘作矢状位切口;并向后延长颅顶正中切口达枕外隆凸。2.从颅顶正中向两侧作冠状位切口至耳廓上端;3.沿上下睑缘、鼻孔周围及唇缘各作环行切口;4.沿下颌骨下缘作切口至下颌角,然后转向后上方至乳突尖。(二)层次结构1.浅层结构(1)皮肤(skin)与浅筋膜(superficialfascia):同学之间相互观察理解面部及颅部皮肤与浅筋膜的特点。2(2)面肌:在头颈矢状切标本上睑裂和口裂周围观察辨认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枕额肌的枕、额腹。(3)面动、静脉(facialarteryandfacialvein):在头颈矢状切标本上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交点处,观察辨认面动、静脉,面动脉斜向前上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静脉伴行于动脉后方,位置较动脉稍浅。(4)三叉神经(trigeminalnerve)的面部分支及伴行血管:在头颈矢状切标本上观察辨认三叉神经末稍支的出孔位置: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自眶上孔(切迹)浅出的眶上神经和血管;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cm处穿出眶下孔的眶下神经和血管;在距中线2.5cm的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处自颏孔浅出的颏神经和血管。2.深层结构(1)腮腺咬肌区1)腮腺管(parotidduct):在头颈矢状切标本上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腮腺前缘观察辨认腮腺管,其向前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穿入颊部。2)穿出腮腺上缘、前缘及下缘的结构:在头颈矢状切标本上观察:在腮腺上缘由后向前的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在颞浅动、静脉前方越颧弓上行的面神经颞支和越颧弓向前上行的颧支;在腮腺管上、下方的面神经颊支及位于腮腺管上方与颊支伴行的面横动、静脉;在下颌体下缘前行的面神经下颌缘支,它沿下颌骨下缘前行,跨面动脉至颏部;在腮腺下端进入颈阔肌深方的面神经颈支。3)腮腺(parotidgland)及穿经腮腺的结构:在头颈矢状切标本上观察:腮腺呈锥体形,可分为浅、深两部,浅部位于下颌支与咬肌后份的浅面,向上至颧弓下缘,向下至下颌角下方,深部延至下颌支的内侧,贴靠咽壁;腮腺实质内的面神经主干,在下颌后窝部面神经的位置最为浅表,下颌后静脉次之,颈外动3脉位置最深,居下颌后静脉后内侧。耳颞神经最深。(2)面侧深区及面部的间隙:不必辨认,复习面侧深区的结构及面部的间隙即可。(3)额顶枕区:在头颈矢状切标本上观察:额顶枕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1)帽状腱膜(epicranialaponeurosis):浅筋膜深面即为坚韧的帽状腱膜。因浅筋膜内的结缔小梁将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故常将三层视为一层称为头皮。颅顶部的撕裂伤常易将三层一并撕脱。2)腱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