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铺子读后感《林家铺子》影评——兼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问题人文院2007级中文班张欢学号:2007713004这部影片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改编者是著名戏剧家夏衍,导演水华,副导演谢铁骊,主演谢添。这一系列可谓星光闪耀的名字注定了本片将成为那个年代的经典。该片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并作为唯一一部中国电影参加了1986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这些世界级的荣誉在当时中国电影界可不是随便哪部影片说得就能得到的。比较起同年产生的一批所谓优秀影片如《青春之歌》《五朵金花》《林则徐》等等来,本片的确在许多方面都高出同侪远甚。因为是改编自茅盾先生的名作,其主题思想又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十分契合,故而影片内容与小说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偏差,所不同者仅在于影片是以影像为媒介来叙述故事,而小说则是以文字为材料的。因此,为了避免将本影评写成书评,在下面的篇幅中笔者将重点从影视所独有的元素来论述,这些独有的元素也许才是影片《林家铺子》存在的价值所在。影片开始,镜头即是跟随着一条江南水乡常见的摇橹渔船进入小镇的。小镇是典型的江浙地区的镇店,渔船由镇外宽阔的水域进入小镇后,观众便看到了一幅中国三十年代的南方市镇图景:狭窄的水路,逼仄的街巷,污浊的河流,看似繁华实则凋敝的市井。当不知何人倾倒的污水激起河面涟漪时,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也到达了紧张激愤的顶点。接下来影片便依着原著中的叙述,由林家女儿林明秀引导着观众进入了林家铺子。林明秀因穿着日本料子的旗袍而遭到抵制日货的同学的耻笑,心中不快,正准备回家大闹一场,哪知道到家之后发现父母也在为抵制日货的事愁眉不展呢。由此,林家铺子真正的主人林老板开始接过了叙述的接力棒。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贿赂余会长得以改头换面继续销售日货,上海商行收账员催账,钱庄拒不贷款还下达了年前还账的通牒,第1页共4页以“一元一套”的手段卖给上海难民日用品,警察局长抓走林老板逼娶林明秀,一桩桩一件件的危难,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把精明强干的林老板逼得走投无路,只得把明秀许给伙计寿生,与明秀逃往乡下。林家铺子最终挣扎不过还是倒闭了,然后倒闭之后从钱庄到下层贫民等等与林家铺子有种种利益联系的人又为了店铺的分割吵得不可开交,张寡妇、朱三太等底层贫民成了最终的牺牲品。无论是原著还是影片,都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一。影片叙事忠于原著,有条不紊,将官僚的威逼、商会的欺压、同行的竞争、底层的辛酸以及小资产者和工商业者的无奈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的叙事基本上是线性的,以林家铺子的兴衰为主线,穿插各种势力的兴风作浪和各阶层人物的悲欢荣辱。层次分明,使影片结构简洁,没有给观众欣赏造成障碍,但同时也略显呆板,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尤其对于阅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好在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可以稍稍补足这一缺点。影片整体上的色调是暗淡阴冷的,不祥的阴云自始至终笼罩在观众心头,不多的几个喜气洋洋、明亮温馨的段落又迅速被一片愁云惨淡所代替。而几次出现的风雪笼罩着林老板落寞蹒跚的身影,更烘托了其中人物的孤苦辛酸。对于重点几个段落的处理尤其显示了导演的功力。如上海商行来人讨账一场,对于林老板和讨账人的面部特写很多,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了讨账者的装腔作态、狗仗人势、飞扬跋扈,以及林老板的万般无奈、走投无路。而最后一段林老板出逃和众债主瓜分林家铺子的情节,导演将这两者的影像和背景音乐合二为一,镜头转换极为频繁,音乐节奏快速而显激愤,并重点刻画林老板的无奈、失落和底层贫民如朱三太、张寡妇等人的悲惨遭遇。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片的音乐。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主要以琵琶和二胡为演奏乐器,二者曲调与音质特点十分鲜明:琵琶适合表现紧张、强烈的情绪,而二胡则更侧重忧伤、悲惨的情调。二者结合使用,时而此为主,时而彼为主,将影片各段的主题和情绪均可表现得完美、丰富。而两者同为民族传统乐器的身份也隐约间揭示了导演与作曲者的民族意识,这或许也是该片第2页共4页能引起国际注意的原因之一吧。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想略谈下名著的影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