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精选合集]真爱是谁——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广东中山杨菡(一)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要说:“读意洞《与妻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解真爱。”中山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文中所说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指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发起的广州起义。“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广州起义前,侠骨柔情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毅然与“爱之深,疼之切”的妻子陈意映生死诀别。当年,他只有24岁。一千三百字的《与妻书》,倾诉了对妻子情深意重的感情,更道出一个革命者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感奋。记得第一次读此文时,我还是大学中文系里一个的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读后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激情澎湃,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深明大义之英雄,其舍一己之幸福只为天下人之永福乃大义凛然之楷模,心中崇敬之情由然而生。今日,再览此书,已时隔二十余年。光阴荏冉,岁月流转,悄然之间,青春年华已逝,再回首,才发觉读后的心得、体会大相径庭。年龄阅历的增长,带来的是对爱情、对人生、对理想和信念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今日读《与妻书》,心生些许第1页共4页凄美、哀婉,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却之痛。梦一场,爱一回,但如今一转身,一道别,伤了谁。情殇无悔,不懂的人不会了解。耳边不禁回响起多年前熟悉的童安格的歌曲《诀别》——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回想一百年前的这份真爱,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此中至真的儿女情怀、至诚的大义博爱所动容、而感喟。(二)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林觉民天性聪慧,13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他愤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之后退出考场。15岁那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他生性诙谐,口才出众,出口成章,同学们总是喜欢和他在一起围坐在榕树下,海阔天空地谈论民族的前途;他生性活跃,喜结朋友,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堂的学生曾为争得平等权利而闹过几次风潮,林觉民总是被推荐为组织者;他忧国忧民,富有侠义之心,对于当时革命党人的革命义举极为同情,并与当时福州的革命党人有密切的联系;他疾恶如仇,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的现状。在完成全闽大学堂的学业后,林觉民决心远渡重洋去寻求救国的道理。1905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庆应大学攻读哲学。20世纪初叶,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每当传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侵略行径,林觉民总会抱头痛哭。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局的变化、民族的悲剧、同胞的苦楚,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毅然加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他深信,只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才是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必由之路。1911年,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林觉民正是这次起义的中坚力量。(三)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了与妻子的诀第2页共4页别书,此时的他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言又止、涕泪满襟,直至天亮。在信中,他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的幸福。“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在信中,他对妻子倾诉了自己“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