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大全五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康德,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终结”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发展阶段的结束,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逻辑结构(一)历史背景1.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他们早就希望系统地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他们是怎样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分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这本书当时未能出版。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40多年。在此期间,他们虽然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气,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从来没回顾过。因此,他们的这个夙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2.为了适应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第1页共12页这期间,思想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还是被当作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经过40多年的战斗,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并且涌现出一批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正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英国、挪威、瑞士、丹麦等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把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新”哲学的幌子下,复活其“糟柏”。在德国,流行的是所谓各种各样的折衷主义流派。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个简要而系统地说明是很必要的了”。3.借评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二)历史地位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可以表述为:它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它同《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它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成熟著作,它囊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在哲学方面的伟大成果。普列汉诺夫指出:“它集了这两位思想家哲学观点之大成”。列宁曾经指出:“在恩格斯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三)逻辑结构这本书的结构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是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第2页共12页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本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四章。第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三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的中心内容,是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四)学习《费尔巴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