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4篇《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七(3)班秦佳媛《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如何通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人类在小小行星上(他们称"地球")生活了十多万年久,建立两百多个行政区域(他们称"国家")。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直至银河统一为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在银河帝国建国后12020年,哈里·谢顿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未来。在帝国走向衰亡期间,谢顿预见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他集合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然而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人类面临抉择:受控制。还是奋战。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继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历史是否改变。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第1页共5页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操控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推荐理由:"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仅要在阅读中获取,更要在阅读思考,甚至质疑。小作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有价值的阅读。读《银河帝国:基地》有感七(3)班刘一鸣《银河帝国》这个系列,尽管我只读了它的第一本,就已然成为了我心目最优秀的科幻作品了。这本书开始于一门很有意思的理论——心理史学。在书中,科技的发展,政治场上的变换,故事的叙述,无不是围绕着心理史学所展开的。而心理史学,则是哈里·谢顿通过多年的研究,创造出的用数学去计算出未来的走向的一门学科。然而《银河帝国·基地》的叙述节奏过快,动辄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间隔,一本书看下来,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基地的发展。要是其中能多加一些细节该多好啊。但即便是这样,也不代表《银河帝国·基地》没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银河帝国·基地》全书共讲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每次危机之间,都是一波三折,没有一般科幻作品的脸谱化,对每个人的性格塑造都接近完美。在如此宏大的世界观之下,依然能把每个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处理得很好,比如赛佛·哈定这位第一任端点星市长。小说并不是讲完了关于他的故事便把这个人"遗忘",而是赛佛·哈定的名言在文中被多次提及,这不失为这本书一个值得学习的优点。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其实是其中对人文方面的思考。本书不止一次提到过在银河帝国覆灭后,会因为没有人知道核工具最初是如何制造及使用的而产生大面积科技倒退的第2页共5页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挂钩的。就像现在很多银行使用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上层系统则会不断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可能真就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只要上层系统一崩溃,就会造成全盘的崩溃而束手无策的情形。推荐理由:一、能指出名作的不足,而且有理有据,了不起。二、作者将书中描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担忧,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