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独到所在。之所以用1587(万历十五年)为标题,是因为正是这一年所发生的表面上看似末端小事情,却是引发种种问题的机缘,是加速王朝破灭的导火线。正如作者开篇所言:“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独到的诉述。看起来作者只是选择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但实际上他选择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损害链条上的其他人的利益而被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在此之前,我片面地认为张居正是一个阴险狡诈,唯利是图的人。阅读之中,才发现任何一个能在历史长河中被筛选出来的人,都不能用好坏来擅自评论。读到张居正,我感到世态之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何以如此。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在教育小皇帝上面,张第1页共26页居正可谓是殚精竭虑。所以万历从小便将这样一个长者敬为“智慧的象征”,而在处理政事上面的果断与周全,则更加巩固了张居正在皇帝心中的崇高地位。连虔诚信佛的太后,都会在张居正的劝说下,将准备修筑涿州娘娘庙的私蓄改用于修筑北京城外的桥梁,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如果一切都按照这样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那么万历皇帝必然会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在年少时期所表现的才智,以及来回步行十余里为民求雨的毅力,都可以表明这一点。然而,正当万历皇帝步入二十岁的年纪,准备大展抱负的时候,群臣在张居正死后对他的批斗清算给了他近乎致命的一击。信念的突然破灭致使这位皇帝做出了过激的举动,一味敷衍了事。由于万历皇帝继位时非常年幼(8岁),张居正又当老师,教育培养小皇帝,又为了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但由于居官高位,独揽大权,难免有为世事所牵绊。但这些个人的私欲引起的问题,恰恰在张居正死后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种证据使皇帝无法容忍,张居正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开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致使刚刚中兴的明朝,又走开下坡路。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间已无张居正。随着张居正一件件不为皇帝所知的事情被揭露出来,万历皇帝皇帝惊恐地发现,在清廉与道德的伪装下,张居正竟然是一个狡猾贪婪之徒,满嘴的道德仁义,私下做的却是另外一套,更令万历所不能容忍的是,张居正对于别人奉承其为当今的伊第2页共26页尹竟然安之若素。张居正是当今伊尹,那自己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