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XX省纪委和XX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以后,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给人以深刻启迪。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4000多年前,在我国父系氏族社会中,就形成了原始社会的民主监督制度。到西周,“廉”已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孔子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说的是掌权者自身修养、自律精神对正确用权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员能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人民谋幸福。法家则把礼义廉1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在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论,如邓牧论君道吏道的败坏,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子罕“不贪为宝”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我国历朝历代都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种种法典奖廉罚贪,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人;产生了许多廉事、廉诗、廉文、廉谚、廉戏、廉政格言警句等等,如“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元代张养浩《牧民贵告)。这些汇笼一起构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体系,其中第1页共3页贯穿了“百行德为先,治政廉为首”的思想。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主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思想资源。我党执政以来,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共同构成了“中共反腐败斗争宣言书”。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反腐败斗争踏上了标本兼治的新途径。党的十八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或部署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有案必查、有腐必惩”等重要观点,中央提出并严格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呈现出严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狠抓顶风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的高压态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收到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廉洁是中华人民的优良传统美德,面对各种诱惑和利益,也要坚守住心灵的那道防线。不为其所动,坚守廉明清洁的高尚情操,那么,人生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3名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