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恶意》的叙事策略东野圭吾作为一名“写实派本格”推理小说家,突破了传统推理框架,在叙事策略上有显著成就。其小说在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上别具一格,善于利用伏笔创造意外感,并且将人性和社会性结合到推理小说当中去。今以其代表作之一《恶意》来进行详细分析。1.叙事诡计:隐藏的伏笔1.1妙用伏笔伏笔,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和叙述手法,用于暗示后文即将发生的情节。伏笔是为了情节结构的完整、一致和统一而服务的,埋藏伏笔的手法多种多样,伏笔也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场景伏笔、人物伏笔或是语言伏笔等等。当伏笔出现之时,若让读者轻易察觉或猜测出后续内容便不是好的伏笔。真正绝妙的伏笔含蓄深沉,即便读者发现了其出现,也绝猜测不了其暗示了什么内容,读到下文内容时也没有突兀怀疑之感。精巧的伏笔设计如流水般自然融入在情节当中,间接的婉转的穿了针引了线,而后却让读者恍然大悟,甚至毛骨悚然。故古人曾将其称为“草蛇灰线之法”。推理类小说的叙事策略当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伏笔这一常见的手法,这是埋伏线索的重要手段。与悬念和铺垫不同,伏笔不是一种烘托也不是照应,而是一种潜藏的暗示。推理小说以神秘跌宕来吸引读者,伏笔这种如同迷雾若隐若现的“蛇”与“线”,用来制造诡异和神秘效果最适合不过了。而今专门对此进行阐述,原因也是因为在《恶意》这部作品中,作者所隐藏的伏笔之惊奇和精妙实为少见,而这些伏笔令小说更加完整且充满意外。1.2“猫”之伏笔作品第一章“事件”之章是由野野口修的手记构成的,他的手记即凶手的手记,是不能当真的,但是由于读者一开始并不知道他是凶手,先入为主的轻易相信了他的所有描述,就连查案的警官也不例外。在他的手记当中,描述拜访日高邦彦当日的过程时,顺理成章的阐述了有关杀猫这一情景。这一情景由几个部分构成:野野口修偶遇庭院中的女人;与日高邦彦交谈中提到女人的猫死去的故事;日高邦彦承认自己毒杀了猫。在这几个部分之中,作者通过对于日高邦彦的语言、表情等人物描写,烘托出了一个诡异而难以看透的阴沉形象。令读者脑海中闪现出的是:日高邦彦不是个好人。而杀猫事件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下的功夫,不仅仅要从人物描写去渲染这一形象,而且要从事件中体现这一形象,使其更具真实性。在这里挥霍辞藻并不多余,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加深了后文揭露真相所引发的效果。“杀猫”这一事件的出现,改变了读者对于日高邦彦的第一印象,是凶手的诡异心机,也是作者的策略之一。它让人们确信了后来揭露的“捉刀人”一事。这一伏笔又是一种间接的“性格描写”,就如文中加贺最后所说,当作者想让读者了解某一人物的特征时,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描述,而是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让读者建构出人物形象,这才能更深刻的埋藏于心中。为了让日高的残酷形象根植于读者心中,作者通过凶手的手记,想出了毒杀猫这一事件。先入为主的阴险形象,让读者真的以为日高邦彦的品格黑暗,威胁野野口修为自己代笔。这一伏笔还将野野口修的性格弱化了,在阴险的日高面前,野野口修显得弱小而引人同情。凶手能轻而易举的达到目的也多亏这一情节的设计,文中的加贺警官和读者们都从内心肯定了那个虚假的动机,却容易忽略很多其他的疑点。这一事件的埋伏碎精妙无比,但依旧有破绽所在,作者利用很多篇幅刻意的叙述杀猫事件,本就让读者警觉,察觉到这是案情的线索之一。当然,伏笔想要做到完美的隐藏于行文之中实在是难于登天,任何有目的的语言都容易被读者发现。但是,这一伏笔最巧妙之处并不在于伏笔隐藏和揭示的技巧,而在于利用了读者的主观臆断,却让读者毫无察觉,陷入了伏笔的骗局。1.3掩人耳目的线索:细节铺设除去“杀猫”这一场景伏笔是被作者着重描写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伏笔,隐藏在行文之中。在叙事上,通过细节铺设来完成推理小说的线索埋伏,也是东野圭吾常用的手法。这些细小伏笔或是语言伏笔,或是人物伏笔,都无一例外的不可或缺,它们是揭露真相的关键,也是让小说更具观赏性的技巧。细细阅读之后发现,在野野口修的手记之中,存在着很多表达着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节,这些细节与小说的主题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