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身体》读后感6篇一、身体的表达十几年前第一次在北大看到云门舞集的表演时,就喜欢上了云门。那时一个台湾师兄强烈推荐这个现代舞团,本来对现代舞没有任何概念也不感兴趣的我因了师兄的推荐买票去看。一下子,就被深深震撼了。台上那些精灵一样的舞者,身体就像被施了魔法般舞动着,时而在地上翻滚,时而在空中跳跃,时而静默地行走。舞者的脸上也不是一般舞蹈中的欢欣笑颜,而是各种配合身体动作的复杂表情。不记得当时的主题是什么了,只记得看到一个舞者瘦削的身体趴在地上,仰起头,脸上是那样的哀伤和痛苦时,我竟快要掉下泪来。人生第一次,我被舞蹈感动了。云门的舞蹈,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种舞蹈,没有芭蕾舞的高贵美感,没有民族舞的欢快热闹,没有一般所谓现代舞整齐划一的律动,甚至,没有常见的队形排列和变化。有的只是身体的表达,对,就是“身体”,表达出的竟是这样或浓烈或悠然的情感。后来,又看过云门表演的《九歌》等舞剧,以及云门创始人林怀民所写的书《高处眼亮》。在书中,林怀民记述了自己在台湾和美国学习现代舞,回台创立云门舞团的经历,以及如何培养训练舞者并创作出水月、流浪者之歌、行草等经典舞作。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通过包括打坐在内的各种方法训练舞者身体的敏感,倾听身体,认识身体,直至身体可以自在的表达。二、回归身体《回归身体》这本书,讲的就是云门舞蹈教室的八堂身体课程,拥抱、呼吸、重心、安静、专注、跌倒、亲密、玩伴。云门舞蹈教室是面向上至老年人,下至儿童的大众人群的教室,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为了可以到台上表演跳舞,或成为一个舞蹈演员,而是,学习如何回归身体。通过肢体的开发,学习更多身体的可能和生活的乐趣。糊糊推荐大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内容与我们目前正在学习的书画课程是相通关联的,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发。第1页共6页当然,对于每一个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我已经推荐给几位年轻的妈妈,以及工作压力大、身体不太好、情绪容易焦虑的朋友。书中每一堂课都值得记述并学习,这里只选取其中最有感触的几点简要记之:呼吸、安静、重心、专注。三、呼吸现代人很少关注自己的呼吸,除非生病咳嗽或喘不上气来才会意识到呼吸的存在和重要性。一说到“练呼吸”,一般人可能会说,呼吸谁不会啊。还需要练呼吸么。书中说,所谓练呼吸,就是觉察到呼吸的存在,并把呼吸当成身体与意念(或说身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借由呼吸的转化,透过不同频率的呼吸调整,来平衡人的身体,乃至平衡人的生活。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深有体会。从小是个功课好自我要求严格的好学生,工作以后也常常给自己压力做事追求完美,生活中又是个急性子。常常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中,用书里的理论来说,就是负责压力反应的交感神经大量运作,总是处于“被狗追”的应激状态。几年前终于感觉身体快要出大状况了,于是辞去律师工作休养生息,找了一份收入低但相对轻松的工作。这几年来,一直在用各种办法调整自己,除了坚持打坐外,还学习古琴、太极拳,进入暄桐教室学习书画。这些调整都是在发挥自律神经系统翘翘板另一头,负责能量滋养的“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补充能量,舒缓休息。而所有的一切都有共同点——关注呼吸,专注当下。云门有一出特别的作品“行草”,就脱胎自书法,又跳脱了书法。书中说,舞者平日也在书法老师的带领下运笔挥毫,“那一按一提、一笔一画,不只是手腕、手臂的动作,更是全身的气息吐纳。”的确,通过调整和控制呼吸,吐纳身体的松与紧,云门舞者感受彼此完美配合,行云流水般幻化出绝美的身体与心灵语汇,造就了云门舞蹈作品某种特别的质感和境界。我在暄桐这几个月也体会到了呼吸对于练习书画的重要性。下班回家吃完饭收拾妥当后,不能马上写字,一定要坐一会儿,第2页共6页或者站站桩,收神敛气,呼吸平稳均匀以后,再开始提笔。一旦发现手不稳了,呼吸不匀缓了,笔下的线条笔画一定就没有质量了。这可能是因为念头散乱走神了需要调整,或者是因为身体累了需要休息,这时就要停下来,或者静坐调匀呼吸,或者通过站桩、云手和走步步禅来放松舒缓身体。大概由于近月来坚持打坐和练习太极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