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母亲的“存折”》有感从《语文主题学习阅读丛书》中的“亲情如水”篇,我读到了《母亲的“存折”》这篇文章,首先,是这个题目让我费解,产生了好奇感,一个存折有什么好写的。这又能表达出什么情感啊。这里写了一件引起“我”深思的事。女儿有攀比心理,回来问是不是家里有50万的存款。女儿办理在攀比“财富排行榜”,女儿为了争抢前几名让人羡慕,回来证实家里有50万存款的事,“我”说有也不是你的,女儿却说她是财产继承人,“我”深思,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自己小时候是否有这种思想。那时候作者家里不是很富裕,所以“我”也没奢望过父母的财产,但现在父母的财产却还是来到了自己的名下。“我”又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母亲把“我”叫到床前,拿出一个首饰盒,“我”以为是存折或首饰,结果却是母亲珍藏的自己的照片和小时候掉的牙,这竟然是母亲最珍贵的“存折。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想想现在的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种心理呢。我们这些子女辈的人,总是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而我们却并不懂父母在乎的是什么。我并不看重钱财,更不奢望父母一辈子换来的财产,我深知父母更在乎我们的心,在乎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父母从不有半点想向我们索取的心理。父母前半生是在为自己打拼,而后半生就不只是为了他们自己了,更多的是为了我们,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也在渐渐成熟,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会体会到父母的感受,到那时候,我们更期望的是儿女的时间,所以我们也要多关心关心父母,多陪陪父母,别让父母孤单,别让父母挂念我们,让父母看到自己养育了大半辈子的我们懂得了回报和感恩,让父母为我们感到欣慰。父母所有的心血终于得到的财产,最终却会落到我们手上,所以说子女与父母相比总是富有的,而父母却永远不会跟我们攀比财产,他们给予我们时更不会吝啬,他们一心只想给我们更多,我们却没有想给他们更多。天下的父母们啊,相信吧,你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儿女会成第1页共12页才,会知恩,会用你们养育我们所付出的一百倍一万倍甚至更多,去回报你们的。第二篇:读《母亲》有感读《母亲》有感我以前虽然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但是对高尔基还是不了解。看了高尔基的《母亲》后,我觉得高尔基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刘禹锡在秋天里髙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他也另辟蹊径,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并把他们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笔下工人是坚强不屈的,他们组织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傻瓜”,我们若一味的跟在别人的后面就什么也不会得到。“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才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创新,他就不会有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它就会停滞不前,不会进步。《母亲》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当读到“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想所做的都是老一套。没有人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时,我觉得那些工人真的好可怜。他们每天被压迫着,向坟墓一步步迈进,没有东西能驱散他们的疲劳和痛苦,只能用烈酒来刺激他们的胃,麻痹他们的神经。钳工米哈伊尔·弗拉索夫就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打妻子跟儿子。他死后,他的儿子巴维尔也喝得醉醺醺的,当母亲制止他时,他却说大家都在喝,甚至后来巴维尔他们引起军官的注意,也是因为他们不喝酒、不胡闹。这些工人真是悲哀。习惯,让他们麻木、愚昧,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习惯了忍受,认为一切变化只能加重压迫。“习惯”真的很可怕。它使人的思维模式固化,想象力散失,甚至忽略很多精彩的细节。当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护、朋友的关心时,我们就会对友情、亲情很冷淡、漠不关心,认为他们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当然,从未想过自己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也从没想过当我们满不在乎时,第2页共12页他们是否会伤心、难过。当亲人、朋友都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