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邹六根的培训心得篇一:听邹六根行动德育培训心得体会听邹六根行动德育培训心得体会2015年8月22日,在XX市体育运动学校四楼会议室听了邹六根老师的行动德育培训课。邹老师现任职XX省杭州信息工程学院,兼任山东大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员、客座教授,是XX省151人才。邹六根老师长期从事教育一线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职学校德育创新,实践亲和、实效、可操作的班级德育,形成“草根德育”特色并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邹老师培训的主题是“行动德育”,邹老师从他以前在基础教育的幻想“班级要是没有那几个吵的多好呀”到现在经常梦想“班级哪怕只有一个好同学多好呀”,邹老师讲述了在德育过程把“把反思当成一种革命,把创新当成一种使命,把学习当成一种生命”的过程。邹老师从“歪脖子树理论”中反思教育效度的缺失。从“想不想拿这50元钱”中阐述将行动德育变成这样一种愿景行动成习惯,习惯成素养。邹老师还用具体实例中讲到班级德育的创新包括目标的创新、内容创新、方法的创新。邹老师的课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述精辟、语言幽默风趣,讲课过程中讲了不少的案例。现在结合我印象深刻的两个案例来谈一下体会:一、韩国妈妈教子在北京,有一对老人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大学毕业在韩国留学与工作,找了一个韩国媳妇,生了一个男孩。小孩七岁那年,因为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强烈要求儿子、媳妇和孙子从韩国回到北京。儿子、媳妇和孙子从韩国刚来到北京,儿媳就对两位老人说:“爸爸,妈妈不能在我们面前把孙子抱在怀里玩。小孩子必须听妈妈的,妈妈叫小孩子做什么,爷爷奶奶不许阻拦。”爷爷奶奶只好答应。韩国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每天早、中、晚三餐,小孩子要请爷爷、奶奶到餐桌上坐定,与妈妈一起端菜,为爷爷、奶奶盛饭,并端饭到爷爷、奶奶面前。妈妈规定小孩子必须在爷爷、奶奶开始用餐了,自己才可以去厨房盛饭,而且要第1页共11页为爷爷、奶奶夹最好的菜,请爷爷、奶奶多吃,一定要在爷爷、奶奶饭吃好以前,自己要先吃好。这时,妈妈已经为爷爷、奶奶沏好了茶,小孩子把自己的饭碗送回厨房,把妈妈为爷爷、奶奶沏好的茶送到爷爷、奶奶面前,等爷爷、奶奶吃好饭,把爷爷、奶奶的饭碗送回厨房,还要同妈妈一起收拾餐桌。然后,妈妈在厨房洗碗,他就在旁边用干净抹布把妈妈洗好的碗擦干,并放入碗柜。韩国人有个规矩:媳妇一进门,婆婆就不能进厨房,否则是婆婆看不起媳妇。中国的奶奶不理解了,在厨房外面向媳妇提意见:“这是我们孙子,才7岁,在中国就是小皇帝。你怎么像中国人养童养媳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韩国妈妈平静的对她的婆婆说。“不,妈妈,他是男人。男人在韩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将来要成为顶梁柱,就必须现在从小做起。”邹老师将通过解读传统说教德育的弊端,阐述了一种让德育目标“在需要中产生,在行动中生成,在行为中发生”的新德育行动——“行动德育”,以此推进中职德育的现代化。二、想吃这碗饭吗一次,邹六根带饭店服务专业38位女生去五星级酒店——浙北大酒店实训。在酒店临近上岗前,召开例会,邹六根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以后想不想在浙北大酒店干。”学生们都说:“想。”六根就说。“想,就把手伸出来,就你这指甲,不剪了,还能在这里干。桌子上搁了指甲剪,先过去剪去。”“把头发给我束起来,就你这长发,还能在这里干。”“把首饰给我下了,就你这首饰,还能在这里干。”不到5分钟,“长指甲”“披肩发”和“首饰”全消灭了。行动德育将实现这样一个愿景:行动成习惯,习惯成素养。邹六根老师阐述的行动德育是指德育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德育行动及其需要,让学生在德育行动中产生目标,使学生接受具有亲和力的德育目标指向的行动与评价,达成品质优化及行为规范的行动德育策略。行动德育与“说教德育”相对,提倡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在行动中产生,在行动中生成,在行动中发生”。“在行动中产生”就是指德育目标由实际行动第2页共11页的内容及其需要而产生,行动产生目标,行动服务目标,目标衍生行动,目标促进行动。“在行动中生成”是指德育目标由行动的过程促进其在师生中的内化,通过行动把德育规范固化成师生行为习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