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2节《季风气候显著》教案一、概述:1、本课题系出自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2、课题“季风气候显著”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之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内容,安排1课时。3、本节内容是中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主要学习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4、本节课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对学生学习中国气候起主要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能对照地图,说出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部份地区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季风气候显著。(2)用资料(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说明,季风对气温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的影响。(3)会搜集资料,说明季风对我国不仅有有利的影响作用,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4)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加工、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方式: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2)学习过程:a、在教师引导下探究——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和影响因素。b、合作学习的过程:季风气候对我国温度、降水分布的影响。c、个别探究的过程:搜集资料,探究我国灾害性天气与季风的关系。d、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快乐。(2)学习用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3)认识气候的两重性(资源价值、灾害原因)。(4)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5)在对灾害研究中,保持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积极生活态度。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学过一年地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较高,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较强,并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1、学习重点:我国的季风气候成因、特点、分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学习难点:(1)我国的季风气候成因、特点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教师支持材料多媒体文件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与辨析,理解季风气候成因,归纳出季风气候的特点。(2)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初中学生大多具备了浏览信息的能力,但如何判断、筛选、分析、归纳信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内化,完成意义建构,对初中学生来说仍存在相当难度,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师生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论等协作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判别和选择。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探究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的实际图片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思想,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通过锋面雨形成及移动示意图演示降雨过程;2、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及歌曲《黄土高坡》中的歌词。3、通过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比较说明与气温和降水间的关系。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赤壁之战》,为何刘备能以少胜多,战胜曹操?这与地理有关吗?小组讨论,巧借东风。巧借视频导入新课设问,提出几个地理概念?提问:什么是季风?什么是季风气候?回顾我国的海陆位置?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