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T·S·艾略特作品《四个四重奏》摘要:《四个四重奏》是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凝聚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探索,也代表了他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艾略特诗歌的赏析过程,也是深入解读他对人类苦难根源探求的过程。这些又与艾略特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时代环境和他强烈的“寻根”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关键词]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寻根意识T·S·艾略特(1888—1965)是美裔英籍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伟大的剧作家和评论家,作为新批评理论的奠基人,在二十世纪的现代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著名长诗《荒原》发表与1922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诗坛的一座里程碑,艾略特因此而走上英美诗坛领袖的宝座。《四个四重奏》是他的另一部长诗,作于1935年——1943年,这部作品是他后期诗歌创作的巅峰,艾略特1948年也因此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部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是由四首长诗组成的,每个部分又分五个乐章,说表现的主题主要是人类的苦难、关于时间、生命的永恒、老年以及人类的智慧等等。当然秉承艾略特的一贯风格,探求人类的苦难是他作品永远不变的中心。作者全方位地探寻了人类苦难这一主题,然后追根溯源,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答案。欣赏艾略特的诗歌,就要对他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以及成长历程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围绕他思想上的信仰回归和寻根意识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在社会文化传统这个大环境下寻找到诗人个人精神特质的真实内涵。一、苦难的由来艾略特在他的经典名作《四个四重奏》中,全方位的探索了人类苦难的根源,从精神的内涵和物质的需求去描绘了人类经历的各种苦难,并深究其原因,同时探寻苦难的意义,以求可以找到摆脱苦难,进行自我拯救的途径和方法。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这部小说中,将人世间的生活写得非常孤立与无望,就好像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一样;烦恼、空虚、焦虑和无望的悲痛几乎是人们生活的主题;人就好像是一部失去灵魂的机器,没有欢乐、没有梦想与希望,同样也没有思想,就像是呼啸的寒风中飞舞的秋叶,没有目的,没有生机可言。而世间万物又脆弱不堪,让人无法信赖,无所依靠;土地,这个养育人类文明的基础也遭到毁灭,干枯、龟裂,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建设起来的城市也失去了活力。生命在此刻只有等待不幸与痛苦的判决。但是人类苦难的根源是哪呢?艾略特一直在寻找,并最终取得了答案,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将原罪带到人间,开始了人类了苦难历史。从艾略特的角度看,原罪是苦难的根源,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但是同时也是关爱及救赎,标志着人类经历了苦难的考验,才能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得到真正的救赎。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苦难的根源,才能勇敢的面对苦难。艾略特对上帝充满敬畏,认为上帝的全能的,而人类是不完美的,人类在上帝那里唯一能得到的东西就只有智慧,而且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这就是艾略特心中的希望之所在,拥有率智慧的人类才拥有希望,在有存在的意义。他的作品也随之开始转变,到了作品的第二乐章,艾略特描写了很久没有听到的瀑布的声音,就像是来自天堂一样,还有孩子们的欢笑声,生机与活力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身边。漫漫长路,上下求索。艾略特通过漫长的痛苦历程,完成了对人类苦难的探索,终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苦难的根源及意义。这时的艾略特仿佛看穿一切,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切都会安然无恙的。”二、信仰回归艾略特自己创建了一套基督教的理论,他终于走出了人类深重的苦难。他重新树立起对上帝的信仰,重新回到了有信仰的世界,他对人类苦难的探索过程,也是走出困惑,走向信仰回归的过程,重新树立的信仰和信仰回归使艾略特的心灵获得了解脱,让他再次能融入到生活中。而诗人信仰回归的过程是和他的时代环境、家庭背景和寻根意识有着密切联系的。艾略特的家庭背景其实是非常不错的,1888年,他出生于美国的一个贵族家庭。这个家庭对艾略特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一生中,任何私人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是以这个家庭为模板的。在这个家庭,祖父有着极大的威严,作为一名神教派的牧师,他非常热衷于他的传教事业,他放弃哈弗大学的舒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