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初学周易之感想VIP免费

浅谈初学周易之感想_第1页
1/4
浅谈初学周易之感想_第2页
2/4
浅谈初学周易之感想_第3页
3/4
浅谈初学周易之感想“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引文周易,在未学习之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算卦。在第一次选修课的时候,出于好奇心我选了周易。我渴望了解周易,想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周易究竟是什么样的。《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易经》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和阴爻,十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即乾、坤、震、艮、离、兑、撰。八卦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易传系辞》中的圣人是一个用“智”来行“仁”的仁者,《易传系辞》作者说,“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从这可见,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里,圣人是一位“以为天下利”的仁者。他们认为,圣人作为仁者是第1页共4页用“智”来行“仁”的;而且圣人行“仁”的过程中,与《易经》是互动的,《易传。系辞》中说:包栖氏(伏羲氏)在“王天下”时,他一心为天下人谋福利,他对天、地、万物仔细观察,然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作了八卦;他并从《离》卦得到启示,教授人们结绳作网,来捕捉鸟、鱼;神农氏从《益》卦得到启发,教授人们制作耒、耜来进行农业生产;并依据《噬嗑》卦,制定交易规则,使人们有章可寻地交换各自物品,大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黄帝、尧、舜受《干》、《坤》两卦的启迪,为人们制作了衣服,使天下得到了大治;后来的圣人,更是不离《易经》,并且常常依据《易经》为天下人做好事;为了人们避风雨,圣人教会人民建筑了“宫室”;为了人们更好地搞好丧葬,圣人制作了棺椁;为了让人们知道文理、记录历史,百官能更好地治理政事,圣人又创造了文字。这些伟大的创举,都是圣人所为。从这我们看出,在《易传。系辞》的作者心目中,圣人是一个依据《易经》为人民谋福利的仁者。再次,合理的处事原则:果决、审慎、适变。《周易》通过六十四卦的解析,为我们的处事原则作出了具体指导。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里,圣人制作了《易经》,并按照《易经》大旨行事,他是一位“仁且智”者,是“王天下”的人物;君子则是圣人实现“王天下”大业的辅助者。君子在《易传。系辞》中人格形象也比较突出,下面我们也考察一下。通过此,我们就会发现君子人格的内涵。首先,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中,君子服从命运的安排,乐于行君子之道。“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他们所谓的君子之道,实际上就是君子服从命运的安排,主动辅助圣人,通过此实现自己建功立业。而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一条是服从命运,君子必须认识到自己只是君子。《易传。系辞》作者对君子之道的理解,显然是对孔子的君子之道的继承。如果说,圣人是儒家所称颂的圣人,而决不是道家非宗法伦理的道家圣人;同样,君子是遵从封建伦理的君子,决非秉承自然本性、第2页共4页脱离礼制约束的道家君子。但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谈初学周易之感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