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前言本人所研究的课题为《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的研究。通过对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章的浏览和研读,我们可以了解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率等。经济一体化融合趋势下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已很难保持独立性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当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来自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尤其是美联储)将会产生更大的冲击。从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正当美国减税和加息并举,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21世纪以来,经济一体化席卷全球,“蝴蝶效应”越发明显,世界经济联系的愈加紧密。然而,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利率处于低位,而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和长期贸易逆差引发的美元长期贬值,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云,进入经济上升周期,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长。然而,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相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并且处于改革转轨阶段,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宏观经济政策兼顾改革和发展等多项目标。我国目前面临诸多国内外不确定的经济形势、问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张磊(2013)在《两难困境下我国货币政策选择问题研究》中结合中国国情,审视了过去10年货币政策的实践情况,借鉴国外货币政策操作的经验,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就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货币政策效果不够理想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卢超(2017)在《“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研究》在参考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基础上,首先从历史演进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其次,本文对央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证实了“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实施的次优选择;最后,通过对英格兰银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对比分析,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潘锡泉(2017.4第339期宏观经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困境及取向思考》中围绕美国新政府“政策取向”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当前出现的货币政策困境,并指出下一阶段化解困境的可能取向:央行应该遵循“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活力的激发与深化,对外要密切关注复杂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内要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依托货币政策改革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再配置和供给效率的再提升;择时进行汇率制度改革,防范汇率大幅度波动以确保汇率稳定的基本基调;在把握好金融领域“降杠杆”主基调的基础上,运用松紧有序、灵活可变的动态货币政策调整手段,坚定地实施市场化改革和全方位的开放,抵御外部事件和金融风险的冲击。李杨(2015第5期理论探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研究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调控工具的有效性不足,目标的实现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传统的货币政策实现逻辑受到重要冲击,金融主体的风险偏好会受到货币政策方向的影响从而削弱其有效性。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在国际协调、目标制定和工具选择上做出系统调整以提高其有效性。刘前进(2016金融论坛)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三元悖论”》中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因素,在资本有限管制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影响效果需要考虑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非传统货币创新及外汇占款的综合影响,人民银行主动的货币数量性操作只有对冲掉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后才能影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