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VIP免费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_第1页
1/6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_第2页
2/6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_第3页
3/6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第一篇: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可见脉之重要。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第1页共6页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这样不容易对真正的中医的实质更好地掌握。就如同我们练习毛笔字写毛笔字一样。可能中医辨病的方证对应是一种很好的临摹过程。大多数人还是在套方或者合方。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书法应该是得于心应于手的,写起字来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那才是真正的书法。中医也一样,不知道脉如何看病呢。问其病知其主,充其量也只是个下工而已。甚至连下工都不如。况且望闻问切四诊。哪一个能自己拿出手来。望什么呀。望完之后有什么用,看看舌苔,阴虚阳虚,脾虚肾虚,可能都是口边词,问什么呀。十问歌问了一遍。也不知道自己开什么方下什么药。阴虚就是盗汗吗。在临床上发现也不是啊。既然如此。我自己就想痛下决心学习好脉法,所以在从事中医看病的过程中,我从未放弃对脉诊的学习。理想可能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脉法的学习也不知从何下手。就像很多人一样,当学习脉法的时候。也是学习明代《濒湖脉学》、《脉经》、《三指禅》之类的学习,也背了一点,但学了很长时间呢。发现摸脉越摸越没有感觉,同时即使自己能摸到弦脉、浮脉来,也根本不能起到辨病的作用。也指导不了我该如何用药,可以说只要是拿起脉学书就想打瞌睡。在这种痛苦的学习下我也认为脉学可有可无,不必学习它就放弃了。大概2006年的时候,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听过一堂讲座是湖北王光宇老师的讲座,讲的是如何通过摸脉可以知道现代医学的病,让我很是激动,一摸脉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子宫肌瘤、癌症等等都可以知道都可以摸出来。想一想,如果你能说出一二三,老百姓对你的信任度肯定能骤然增加几分,不要说学习了想想都会让人激动的。于是我就买了现代版的脉学书籍。如XX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医脉神》,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王光宇老师的《精准脉诊带教录》。也正如中医书友会刊载的华夏她先生远渡重洋学习飞龙脉法一样,或许自己天生愚钝。看了很长时间,也能够摸出一些失眠、冠心病、高血压之类的病了,但是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用药,在中医四诊体系中,你摸出的脉他有什么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