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政策》学习心得姓名:×××学号:""文化政策是有关国家文化意志和文化利益的一整套制度。它能够促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有效配置资源,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品质。同时文化政策不管是作为执政党的文化统治手段,还是政府的文化管理工具,本质上都是国家文化意志和文化利益的表现和反映。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政策,实质上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方向。在通过对《比较文化政策》这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文化政策对一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智慧密集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市场自由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政策、多元文化产业政策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协调,将更多资源引入文化产业领域,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道路。(一)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在文化产业政策研究领域,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美国没有统一的文化产业政策。在历届美国执政者看来,任何以国家政策的方式对文化发展做出规划、引导,都是对个人表达自由的干涉。“文化产业”在美国被称为“娱乐产业”,美国政府对国内文化市场的监管方式,与钢铁、汽车等其他产业部门几乎没有区别。与此相应,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也要求其他国家开放本国文化市场,取消对本国文化产业的保护壁垒,以实现全球文化产品的贸易自由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同等对待,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甚至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本不同之处。美国政府认为,文化产业在经济领域不具有特殊地位,文化产品与钢铁、汽车等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文化不需要特殊的规划和“保护”,政府所应做的,是为文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个人的文化创造提供一第1页共22页个公平合理、充分竞争的舞台。美国政府认为,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对所谓优秀的文化及真理进行扶持,而是要营造与维护一个能够让各种声音自由表达的环境,同时这也保证了受众能够有充分的选择机会。那么,美国是怎样营造文化“自由市场”的呢。在美国国内,政府主要通过反垄断法,防止某一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分额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因为市场分额过分集中,会阻碍这一领域的充分竞争,窒息该领域发展活力。美国对于垄断的约束一向比较严格,但随着海外文化市场的扩大,美国文化企业日益立足全球而不仅限于国内,美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垄断约束有了微妙的变化。1996年克林顿政府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电信法》的出台就是一个例证,它赋予电话公司在其营业区内销售视频节目、经营有限电视等权利,并放宽了对文化、信息企业合并的限制。这就意味着,为增强本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放宽了对文化企业规模的限制。强行拆分微软与容许时代华纳兼并,是美国根据国际竞争需要、灵活运用反垄断法的两个典型个案:微软已占据全球相关市场90%的份额,即使拆分也不会影响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而容许时代华纳兼并,是为了加强美国在媒介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这说明美国在文化管理方面“兵无常法”,不拘泥于固定的手段,在自身目标——争取、保证美国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明确的前提下,随着情况的不同而进行不断的调整。虽然美国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一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强调市场调节和政府尽量少地干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政策在具体内容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冷战时期,为与前苏联的意识形态宣传对抗,美国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电影、电视、报刊、广播等文化产业施加影响和干预,在文化管理方面的支出也十分可观。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文化支出预算大幅削减,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更加强调市场调节和“贸易自由”,并且更为重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直到“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才又重新关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并加强了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扩大美国价值观在世界的影响力的活动。第2页共22页在国际贸易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