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教学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二、教学策略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本节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问题是顺理成章的。教师在引入中,应明确探讨基因传递问题的思路,即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关于基因和染色体。教师可以事先备好图片,帮助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从中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但最终教师应明确地说明基因在DNA上(学生不具备排除基因在蛋白质上的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两图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图中显示的是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的辨别出来。2.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涂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关于基因的传递,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得出这一结论。接着可以提出,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由此激发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添图。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如果有时间且学生条件好,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有差别?”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参考答案观察与思考1.23对。因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3.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练习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体细胞精子卵细胞玉米201010水稻241212马6432323.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生的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四、参考资料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而DNA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等证实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人们才确认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复制,基因也随着复制。细胞分裂时,复制了的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传给后代,这就是生物繁衍的分子基础。1910年,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后,摩尔根领导的实验室还阐明了多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的结论。但当时对基因的化学成分并不清楚。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经过10年的工作,在离体的条件下完成了肺炎双球菌从无毒型(R型)向有毒型(S型)的转化。他们把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从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把每一成分分别跟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在培养液中培养。他们发现,S型细菌的DNA成分、且只有DNA能够把某一R型细菌转化为S型,而且DNA的纯度越高,这种转化过程越有效。若使DNA分解,就不再出现转化现象。以上实验说明从一种基因型的细胞来的DNA掺入到另一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中,可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DNA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是遗传物质。DNA多聚核苷酸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编码通常是从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