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病相报告》有感一名作家,一辈子写出一部让人爱看的小说并不难;难就难在每写一部小说,都能受到热切的关注。在这个各领风骚两三年的文坛里,像贾平凹这样,每写一部小说都让编辑和记者感到胃痉挛的作家,你掰着手指头细细数过来,全国不会超过一巴掌。他的新作《病相报告》还没有正式出版,就在各个媒体上炒得火热了。《病相报告》的故事核心很简单。胡方和江岚在延安的革命时期相爱,但是他们没有能够在一起厮守。隔了很多年之后,胡方和江岚又重新联系上了,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两个人的身上,燃烧起了熊熊的爱情。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延安写到“文革”之后,胡方和江岚的爱情,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淡漠起来,反而越烧越烈。最后,他们在胡方的忘年交訾林的帮助下,会到了一起,躺到了一张床上,准备用一种世俗的肉欲来给双方的爱情打上一个真实的标记。胡方要回到年轻的时代,他的心还年轻,但是他的身体不饶人了。他服了一颗伟哥,在和江岚相会的最紧要关头,脑袋血管爆炸而死。在这样一个肉欲横流的时代,爱情早已经是一个奢侈的字眼。贾平凹写这样一段历久弥新的爱情,应该有着特别的考虑。在后记里,贾平凹说,他自己是被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给感动了。现实生活中,就有类似胡方这么一个老先生,他的爱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贾平凹当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这个故事,现在,老先生去世了。过了那么多年,贾平凹终于觉得自己非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不可了。实际上,在贾平凹以前的小说里,爱情一直被淡忘。贾平凹对于这个社会的那种欲望,有着很深入的认识,相信他规避爱情,有着感性的认识。然而,突然一下子,他发现自己要写一个爱情故事了。用传统的方式来写,可能要写相当长的篇幅,贾平凹说,他在这部长篇里采取了一种对于他来说是崭新的结构形式。他试图通过小说里每个人物的叙述,把胡方和江岚的故事说出来。所有这些人物眼中的胡方的综合,就是我们读者眼中的胡方。第1页共11页由此可见,贾平凹在设计这个小说的时候,费了不少思量。这样的结构,当然不是贾平凹的发明。现成的例子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长篇《喧哗与骚动》。但是《病相报告》的人物,并不像《喧哗与骚动》那样,各具独特的人物语言和个人性的视角。《病相报告》里所有的人物,都操着一种相同的语言,一种略带着陕西方言的句式。毫无疑问,这是作家躲在人物后面的结果。作家操纵这些人物,就像一个江湖艺人在操纵着一堆脸色古板的木偶。他们的身份貌似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大相异趣,但是他们眼中看到的事情,对人物的评判,都像是克隆出来的一样。单纯从小说的结构技巧来说,《病相报告》显得有些笨拙了。这部小说的故事是连续性的,只不过被拆散成几个部分,然后拼贴到一起而已。像《喧哗与骚动》却相反,每个人的生活,无法与其他人重合。因此,小说问题的拆分,跟小说人物的命运有一致性。如果一部小说里的故事,能够通过正常的方式叙述出来,它在结构上的变化,就不是必须的,而是作家故意的设计。这样的结构跟整部小说的气氛,并不合拍,就好像一只木偶可以把自己打扮成性感的梦露一样,衣服和身体完全可以分离开来。在小说中,作家的有意实验的极端例子,是胡方的忘年交景川找到了胡方故世后留下的一堆书信的部分。作家相当大胆地,却又是毫无理由地把景川的叙述进行了重复——一字不差的重复,不知道这种重复有什么深意。重复之后,引出胡方的书信。一般来说,重复第二次就相当大胆了,在《病相报告》里,贾平凹却令人吃惊地重复了四次。我对着这文字完全一致的四个段落反复看了好几次,还是看不出在这里如此烦琐地进行重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也许,这仅仅是贾平凹的一个异想天开的文体实验而已。这样的实验,我个人相信毫无价值。如果这些重复中,每一段都跟前面部分有些微妙的差异,这倒可能具有一种有趣的效果。作者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刻意进行探索。从善意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作家试图突破自己的原有风格的约束,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我相信,像我这样能够每一段都一个字一个字地加以阅读,从中寻找错别字和文法不通部分的读者,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超过十个。因此,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