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声音》有感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因为与众不同最初往往是不被常人所接受的,好似飞蛾扑火,很可能粉身碎骨,还是义无反顾,最后有的人因为独树一帜受人景仰,有的人因为格格不入销声匿迹。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所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这是迄今为止,我想起鲁迅的文章脑海中便不由自主的浮现的一段话,或许达到了共鸣,或许来自内心的呐喊。对鲁迅的了解起源于小学的课文,也渐渐在被他的独特吸引后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以至于在高中阶段接触了几些他的作品,数量屈指可数,分别是《呐喊》、《坟》、《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对于鲁迅,没有几个人是陌生的,而且大家了解他也基本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而我对鲁迅的了解只是从我看过的一些文章中来的,但我觉得仅是这些鲁迅的作品远不能透析他的人格,毕竟在中国甚至是世界其也算个传奇的人物。隐约记得小学的一篇课文《少年闰土》,还有一篇关于鲁迅上学迟到在桌上刻“早”字的文章,时间有些久远,具体已想不起。只是还记得少年时的鲁迅是一个善良和充满同情心的人,更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那种对自尊心的维持中透露着极其顽强的意志力,促使他下定决心完成他想做的事情。鲁迅弃医从文,促使他这样决定的是经历变故,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和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如此决断的选择,和他少年在桌上刻“早”字的性格紧密相关。他的选择表明了国家和民族在他心中的位置,也凸显了其强烈的责任心所在。然而他却没有用一种柔弱和怜悯的语气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反而是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去刺激人心。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吃软不吃第1页共7页硬”,一种是“吃硬不吃软”,我觉得鲁迅就属于后者。在乱世之下,独醒明白当务之急,他作为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保持着似痴似癫的状态,从这个方面来看,他在用一种既不妥协又不被伤害的明哲方式独善其身。他知道如何在采用一种明智的方式保全自身的前提下继续自己的救国之路,他是狡黠的,又是明智理性的,没与任何他不想触及的人发生外在的冲突。我所阅读的几些鲁迅的作品,都是以极其犀利的文笔暗喻了吃人的社会,不管是明着表达还是暗着比喻都会让人联想到这该是何等锋利刻薄的一个人啊。究竟又有什么方式能靠近他呢,财还是权,还是其他什么呢。这样的人该靠近还是避之。但是从他其他作品来看,他终究不像当今社会的“愤青”分不清情绪和生活,而他反而是一个能很好处理生活的人,不因为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而忽略生活的本质,光说不满和愤怒,我觉得鲁迅比我们任何一个“愤青”都多而且更强烈,只是他能理智的处理。他的许多杂文犹如匕首、投枪,深刻犀利,充满了唯物辩证精神,而他的生活却是圆润而颜色的,何其睿智的一个人啊。对于鲁迅还有大家少知的一面,那就是他曾备受外国人关注而且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文学爱好者斯文海定和刘半农商量推荐其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在朋友来信征求其意见时,他却回信: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也许在其他人这只是一种对名誉的淡泊,但我觉得对于鲁迅远不如此,他不仅拥有一颗平常心,这个决定还是他深思熟虑的抉择。低调不但能保全其身还能继续目标,若成名必定会备受世人关注,在当时的社会掀起大波,试想一下究竟有几个人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他笔下那个残忍、愚昧的某某某。我想鲁迅必定在得与失之间权衡再三,而处理生活的得心应手让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化学和生理卫生教员时,公然在课堂上讲授生殖系统,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开拓却更是一种道德伦理与教规教条的较量。他不顾可能来临的狂风暴雨坚持做他认为应该的做的和想做的,这是一种挑战精神,也凸显了其内心的压抑:他渴望用一种骇人的方式去打破常规。他这第2页共7页种敢于创新和打破旧规的性格也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