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赴青岛培训心得体会赴青岛外出学习心得体会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给我们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次外出聆听了李迪和郑重两位老师的讲座,参观并学习了XX县区第三实验小学和XX市城里中学的办学理念。一、李迪《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李迪,XX市一位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一位在网络上被评价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女老师”“李镇西式的女教师”,把带班管理学生当作幸福,并用自己的实践与文字勾勒了一位美丽的“行者”的姿态。聆听李迪老师的讲座让我如沐春风。李迪老师的妙语如珠、机智幽默,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她不是在给人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具体的一个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的精彩汇报。这些案例都是出自李老师的班级,记录着她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听起来亲切自然。(1)想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尊重学生。李迪老师认为尊重的含义是。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这里我对李迪老师表述的理解是尊重学生意味着无条件接纳学生,既接纳学生积极、光明、正确的一面,也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的一面。接纳是中性词,它没有喜欢、厌恶等情感内容,也没有欣赏、仇恨等态度差别。李迪老师举例:一次,我到某初中三年级做招生宣传。在学生面前,我尽力宣传着自己的学校,激情四射、妙语如珠。平心而论,我一向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很有亲和力的,不料我这里说得正起劲,忽然一个男生打断了我:“老师您别说了。我们都知道,去职业学校上学就是混日子""”教室里一下子静得能听见师生彼此的呼吸。同学们愣愣地看着我,他们大约感觉到了这个男生对我的唐突。我怎么办。直接反驳吗。我很认真地看着他,一字一句真诚地说:“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看同学们依然愣愣地看着我没反应。我料想他们尚没有听清楚我的意思,便解释说:“我坚决反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最少在我们学校,同学们不是第1页共4页混日子的,而是要潜心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老师教书也特别认真。你们若不相信,可以去试读一个月。不过,我虽然反对他的观点,却要誓死捍卫他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因为我尊重他,也尊重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选择。”学生哗哗哗开始鼓掌-----包括那个男生。(2)想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必须要学会与学生“共情”。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共情又叫“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设身处地”等。共情,善良是底线,还要会善解人意。在与学生交往的原则中尊重、热情、真诚,我们都非常容易做到,而共情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以老师的角度看事情,而忘了他们还只是不到10岁的孩子,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最原始,最容易理解,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上,很难再去想他们为什么那样想,而忘了我们曾是孩子时也和他们一样的。最简单的共情就是重复。重复包括内容的重复和感情的重复。比如说:学生想家了,老师会问:想家了,是不是想妈妈做的饭了。再比如:学生说天太热,老师说:天太热,是不是晚上睡不好啊。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自己境况的感同身受,是在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着想,自然与老师更为亲近。但重复要有甄别性,要重复一些正能量的词语。比如说:学生说我考试前特别紧张,这时就不能说别紧张,因为这时候学生耳朵里能听到的只是紧张两个字。这时要说反义词应该说放轻松。李迪老师认为禁止是另一个层面的诱惑,比如歌唱比赛时害怕学生长的太快了,老师可能会提醒学生千万别唱快了,最后结果大多都唱快了。最简单最有效的共情是重复;我想,当我们开始重复孩子说的话的时候,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老师在认真听他说话,老师是尊重他的。最有效的共情是。触摸(裸露皮肤的接触)。比如说当学生伤心时可以拍拍他的背、摸摸他的头。老师使用共情的注意事项。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试探验证,把握共情;适时适度,因人而异;躯体语言,锦上添花;把握角色,能进能出;文化各异,男女有别。第2页共4页在这里李迪老师也对如何安抚愤怒的学生支了招:1.降低重心,让学生坐下,而且越低越好,不能坐靠背凳,不能靠墙,这是有心理学的依据的,首先在气势上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