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摩挲大地》有感已经很久没有看一本书有这样的感觉,不忍心读的太慢,怕有些情节会感慨良多:又不敢读的太快,生怕恍惚间错过任何一个词语。怀着无限的激动和震撼读完它,我想,这也许作为就是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对自己母亲的探读吧。满心期待有满心惶恐,生怕她受一丝一毫的委屈却又为她在逆境中绝处逢生而拍案叫绝,就让我静静描绘揭开她绝美面纱时的惊鸿一瞥吧。从黄沙连绵,冰雪蔼然的莫高窟,一路穿梭前行。见识过都江堰的急流浩荡,感受过三峡的蜿蜒险峻观赏过贵池傩的淳朴雄健,也倾听了江南的宛转悠扬,终于,在黄州遇见苏东坡,在海南遇见李德裕,在宁古塔中感知天地间自由一种可贵的坚持,在承德避暑山庄窥见盛世一隅,恍恍惚惚,匆匆忙忙,就这样随余秋雨先生走过这片神州大地。我常常读着读着便热泪盈眶,是感怀于先辈们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却更是折服于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忱。遇见黄州,最初的最初我的心猛然疼了一下'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大文豪却要经受最野蛮的诟辱。何其不幸。但走在黄州曲曲折折的小路上,我看到的却是一种难得的从容,正是怀着对文化最最纯洁的赤子之心,才能在如此逆境中引吭高歌。越是逆境,越是坚守,绝处逢生,方得从容。想想现在,因为一点点不如意就轻言放弃,因为一点点不公正就怨愤社会,我们真应该多回头看看,也许我们在先哲身上能找到一丝从容。这世间总有友谊,如此山高水长,如此宛转悠扬。'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残阳斜照,阳关路远,从莺莺燕燕的江南到荒无人烟的黑龙江,有多少被流放的人是靠着好友的陪伴一路向前。无论这世间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一旦有朋友相伴也就不觉孤单。现在我们常常把人脉挂在嘴边,其实真正的友谊,不外乎从意气相投到肝胆相照,看似清淡无味其实回味无穷。不妨多放一些时间用在提高自己上,也好让自己有朝一日遇见意气相投的朋友。所幸,我又遇见苏州,一扫在宁古塔那里感受到的阴霾,第1页共16页的的确确,纷纷扰扰中我已经渐渐将它遗忘。我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有机会一定留在最最繁华的帝都,见识一下所谓的大千世界。然而我却忘了,这世上还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活法,它叫苏州。一排排鹅卵石,一阶阶青石板,一座座门庭,那一句句一声声从耳边飘过,似乎在嘲弄世人日日奔波劳碌而不知为何。我想,下次若有机会,还是先去苏州看看,也许一下子就不想走了。可是文化延绵,却容不得我倦怠停滞。踏上天一阁,是满心满意的感动在心中,一个家族,能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守护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对文化传承怎么样的自觉才能做到的啊。就像是古老的苗寨里的人们生生不息地守护着那一棵棵树木一样,难能可贵,感动之情,无以言表。我就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感动于先辈们对文化的热忱与坚守,得以在纷扰的世间有一隅休息的地方。起身致敬,向那些用身躯守护自己文化信仰的先哲们。起身前行,跌跌撞撞摸索在繁杂的尘世中。第二篇。《摩挲大地》读后感此书名为《摩挲大地》,这本书与《寻觅中华》是余秋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六册中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此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可谓是精益求精,保古出新之作。关于作者,想必也不必多说,这便是曾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余秋雨。他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路,改变了中国散文的格局。本人对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的喜爱。那接下来,便来品悟一下文章中所叙述的文化之旅,所包含的人文之理吧。1、《道士塔》当人与历史相遇,引发解码文化基因的冲动。所谓余秋雨的大散文,正好联系着两个关联性主题:历史探访与文化询问。探访靠的是双脚(或阅读的双眼),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漫游;询问靠的是大脑,是一种尊重史实的谦卑姿态,一种理性的知第2页共16页识分析。目的是辨析历史/文化的确定性,清理我们的来路。在最好的时刻,它应该是极富人文关怀的隐喻性写作:一如“文化苦旅”的总主题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