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红色力量》有感今天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红色力量》,讲述的是习近平同志走过的足迹,特别是他在河北XX县区的那段岁月,也促使着我参加完活动后从网上搜索着有关XX县区的故事。XX县区位于XX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常胜将军赵云故里。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曾是有名的贫困县。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河北XX县区工作,1983年任XX县区委书记,当时的习近平年仅30岁。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全国各地人才开始关注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正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来人来函要求到正定工作,为正定的经济腾飞出力。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习近平同志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习近平同志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起用县社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改革者,为他们清障除卡,让他们领路示范,从基层“挖”出人才。根据“人才账”对每人所学对号入座,合理安排工作,让他们“人得其所、才适其第1页共11页用”。(以上五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1981年,恢复研究生考试。能够在1982-83年间,有此设想和做法,可见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全国各地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人才,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了,而习近平同志重视选拔人才的做法至少比全国早了十多年。人才是一个地方飞跃发展的一大法宝,必须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必须让人才得其所适其用,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既引进外来人才,又从内部挖掘人才,让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又要把熟悉内情、被埋没的人才或者崭露头角的有志有才者启用起来。内外兼修,不但充实了新鲜血液,也促使内部人员积极向上,增强了活力。反观我们有些地方的做法,真的让人不敢苟同,出台的引进人才的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地方官员曾坦言,自政策制定以来,没有一个人才是按照这个规定来引进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制定的文件有问题,不切实际,不实用,只是应付公事,没有实际调查。这样的地区何以发展。有理想有信念,这是前提,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落在纸上,要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讲得再好写得再棒,不去实际执行,或者无法实际执行,不过是一纸空文。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一样。《红色力量》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有远见卓识,然后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富民兴国之道。一个家庭有好的家长,一个地方有好的官员,一个国家有好的领导人,这是家庭之幸,地方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第二篇:观纪录片《力量》有感观纪录片《力量》有感边院中学武厚英在我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际。我观看了《力量》这部影片。这部纪录片运用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抗日战争第2页共11页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了历史革命中人民与党的血肉之情。看后,我感慨万分。影片带着我穿越七十年的时空隧道,来到沂蒙山区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明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沉重震颤着我的心扉。明德英,一位靠替人看坟谋生的聋哑妇女,在抗战年代为救伤员毅然解开衣襟,将乳汁滴进伤员的嘴里,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