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之楷模——读《治史三书》有感为学与做人之楷模——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闵行中学范江张耕华教授曾说这本书值得放在床头,时常翻阅。我有点好奇,它究竟讲了什么,值得如此细细体味。暑假读过之后,我才发现,该书的确有味。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位具有传统德性的现代学人风范。严耕望先生学问之深,方法之精,文字之美,对学术之诚,对师长之情,对私德之严,都令人产生深深的敬意。严先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这本著作讲的也是如何治史,是个人的经验之谈。张耕华教授说该书较好的总结了中国治史的传统方法。老实说,我对历史研究尚未入门,对严先生的观点缺乏评价的能力。读过此书,第一印象便是严先生的学问精深。余英时先生赞扬严先生集“四大家”的优点于一身:规模宏大如钱穆,辨析入微如陈寅恪,平实稳健如陈垣,有计划和恒心如吕思勉。这是极高的评价,当然也符合事实,绝非同门的吹嘘之词。严先生计划逐次撰写《唐代交通图考》、《唐代人文地理》和《国史人文地理》三部著作,都是规模宏大之作。他的《唐代交通图考》,属于断代专史,也是为通贯的国史人文地理研究打基础。严先生精细的辨析在书中比比皆是,治史经验中举出的例证基本都属于此类。严先生治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律,如“慎作概括性的结论”、“少说否定话”、“不要忽视反面证据”、“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等等,体现了他平实稳健的为学之风。严先生将计划作为治史的经验之一,恒心作为工作要诀之一,都是出自亲身体验。他的《唐代交通图考》从收集资料到成书,前后耗费五十余年,无计划、无恒心焉能成功。严先生的治史方法精炼而富有启发性。以工作要诀为例,他提出“勤”“谨”“和”“缓”“恒”“定”“勇”“毅”八字诀,言简意赅。严先生对“恒”、“定”的解释给我很大启发。读书治学“勤”字为首,严先生也说学术研究需勤读、第1页共4页勤思、勤抄、勤写、勤听、勤讲。然而,他认为“恒”比“勤”更重要,让我颇感意外。“不怕不太勤,只怕没有恒。”一时之勤,不是真勤。一时之勤,人人都可以做到,而要持之以恒就难了。严先生认为自己并不是顶勤,不熬夜,不加班,每天按时就寝,生活极有规律。进入老年,每日真正工作时间不超过五小时。但能集中精力于学术,每天坚持,日积月累,故能有所成就。读到此处,我想到民国史学家张荫麟。张先生极有才气,然生活无规律,常熬夜苦读,在病中依然书不离手,以致英年早逝,甚为可惜。若张先生能悟到“恒”之价值,稍抑其“勤”,当可延寿,其中国通史不至于写到东汉就戛然而止。严先生对“定”的解释是“坚定力,戒浮躁”,一心向学,如老僧入定,不为名利权位所诱。近年,我动了读书之念,然常感到事务繁多,时间不足。曾屡次拿起书本,然终不能坚持。现在想来,时间不足,每天挤不出两小时吗。事务繁多,不可以舍弃一些吗。归根到底,还是恒心与定力不足。惭愧。惭愧。严先生的文字简练而优美。读此书时,常感觉文字不一般,作者必定是精心修饰。严先生谈到学术研究要“缓”,著作写好后,先放一放,待反复修改后再去出版。他还对某部作品的仓促发表而遗憾。相比之下,这部书应是不断打磨的产物吧。严先生对文句的结构、韵律似乎都有讲究。谈到自己的治史方法,他说:“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此句与古文的句式类似。全句由七个短句构成,前五个都是四字词语,后两句也尽力对得整齐。这是美丽的汉语,未受欧化语言污染之汉语。全书中类似的文句比比皆是。即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此书也值得反复咀嚼。严先生诚心向学,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余英时先生的评价“以学问的追求为人生的最后目的”是中肯之语。为学术研究,他“淡漠自甘,寂寞自守”。他选择了史语所,因为这里可以埋头专心读书。他说只要“内心能把持得住,不怕坐冷板凳,不为外物所牵,不为权位名利所役”,在史语所的环境中,能有相当成就是可以预期的。他专心做学问,一切都不计较,第2页共4页“不想多赚一分钱,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不兼课,不出席会议”。成名后,也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