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心得范文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已成为县级层面工作主旋律。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发展升级版,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坚决从严治党,努力谋求县域经济社会新发展。一、适应“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不断为建成“中心县”增添新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全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和“四大转向”,指出了两个“改变”、两个“没有改变”。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以中央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为指南,加快提档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筑牢项目投资引擎。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必须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上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通过抓项目的新举措,寻求和扩大“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极力争取项目,抢抓罗霄山脉片区扶贫开发、长株潭产业辐射带动、推进“新四化”、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机遇,谋划生成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全力招引项目,立足区位、资源、人脉等优势,大力推进“茶商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积极打造湘赣边界县市产业合作平台,重点在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进、资源要素对接对流、重大政策共争共享等领域推进合作,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建设项目,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联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常态推行“一线工作法”、“五个一”工作机制,有效解决项目审批手续繁琐、服务效率低下、土地供应滞后等问题,切实强化项目服务保障,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投产达效率。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做优一产,巩固粮猪传统农业,第1页共6页发展壮大“一叶两茶”特色农业,做响**黄牛、**三宝等传统品牌,以龙华农牧、万樟园林为龙头,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实现由分散小农经营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做强二产,大力实施“打造百亿园区、扶持中小企业”计划,深化园区“一权两制一司”改革,推动有色金属、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助推湘东钨业、华盛陶瓷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pe管材、烃醇燃料等新引续建项目建成投产,培育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成长壮大,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做大三产,大力实施“鹰击长空”旅游开发战略,推动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有效融合,与节庆活动、宣传推介有机融合,培育亮点、形成特色、积聚人气,同时加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结构优化、规模合理的“大三产”格局。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构筑长久发展优势。按照“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源、以绿为美”理念,坚持城市镇村共建、建设管理齐抓、绿化环保并重,加快城市扩容提质,统筹推进城镇建设。实施精品工程,着力打造财富中心、朝阳新城、东阳公园、东环线、洣水沿江风光带等一批标志性地段、标志性建筑和特色街道,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让“人文”得到展示,让“乡愁”得到记忆;建设宜居家园,加大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水电网、保障房、医院、学校、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整顿房地产、物业管理等市场,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网格化步伐,增强城市舒适性、功能性;优化城镇布局,抓好腰陂、界首等小城镇建设,着力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创建步伐,着力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大力创建一批生态镇村和“美丽乡村”,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美丽**。二、适应“释放红利”改革新常态,不断为建成“中心县”激发新活力第2页共6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已成为新常态,“改革春风”过处,市场更有活力,经济更有动力,百姓更有福利。必须顺应改革大势,坚持改革统领,不断落实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