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两性关系的心得体会——学习《两性关系与性教育》心得体会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在蔚蓝纯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困扰。所以这学期我选修了《两性关系与性教育》这门课,以便于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学习完这门课后我感触颇多。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说的就是关于现代大学生性观念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这以成为当下许多人的“共识”。但是,性观念的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令人深深担忧,值得全社会关注与思考。如今,性话题成了大学生间公开的谈资,不少学校设有安全套自动售卖机,学校周边的“日租房”、“钟点房”应运而生。有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的“主力军”。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网络发展的影响,以及青少年普遍生理早熟,都导致了大学生性观念的改变。但是,缺乏正规的性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性安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婚姻忠诚度降低,心理问题增多。专家呼吁,高校开设性教育课势在必行,要使大学生接受科学而系统的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性观念。性教育既可称为人格教育、人性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对学生们进行性教育,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念上多加引导。性重量发育水平决定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发展水平。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处于性生理发育的成熟期。两性生理的发育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体征上的第1页共21页变化,如男性骨骼壮大,喉节突出等;二是指功能上的,两性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男性分泌精液以至出现遗精,女子开始每月规律性排卵,月经来潮。在我国,男性首次遗精大多数在14—16岁,女性月经初潮大多数在13—14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完成了性成熟的关键一步。性生理的成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科学研究表明,直接影响性生理成熟的是大脑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性激素。性激素的激活唤醒了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觉醒,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两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两性的态度和行为规范。在一岁半到四岁的时候,人就能从外部特征分辨周围人的性别,但却认为性别是可逆的,学龄前儿童已懂得男女性别是不可逆的。但在第二性征未发育前,孩子都处于性无知期,虽知道男女有别,但仍旧两小无猜。性心理的发展是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而发展的,经历了四个阶段:(1)异性疏远期。青少年在第二性征出现后的1—2年内,朦胧的意识到两性差别,开始有了不安和羞涩的心理,很怕异性注意自己的变化,于是男女彼此疏远,即使是青梅竹马的童年伙伴也较少交往。有的孩子在家里在还不由自主地疏远异性长辈。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对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想知道被成人世界掩饰的秘密到底是什么。(2)异性吸引期。对异性产生好感与爱慕,一般发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以后。这时的少男少女开始好表现自己,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以赢得女孩的好感与赞许;女孩开始注意修饰打扮,以引起男孩的注意和喜欢。男女相互接近的渴望使他们乐于参加与异性在一起的集体活动,喜欢结伴外出郊游、唱歌、跳舞或参加体育活动等等,并对异性表示关心、体贴、乐于帮助异性同学以博得异性的好感。但是,少男少女毕竟还不懂得应当怎样与异性相处,接触和交往多半没有专一性和排他性。(3)异性向往期。15—16岁之后的青少年向成人过渡加快,在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众多的男女生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有的还形成一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