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铁道兵有感在这个周末,我观看了《永远的铁道兵》系列纪录片,我感触良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在修建铁路中成长的铁血队伍。从1948年夏建立的铁路护路军(后更名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到1982年撤销编制并入铁道部,各个师改称为铁道部各工程局以来,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再到抗美援越战争,铁道兵抢修、抢建铁路,保障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立下了丰功伟绩。在国家铁路建设中,铁道兵先后建造了成昆铁路、鹰厦铁路、贵昆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造桥修路、移山填海”,铁道兵的生活如此“简单”,但又不简单。“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常常风餐露宿,还有被飞机轰炸和定时炸弹爆炸随时牺牲的危险。为了加快铁路线的恢复,保障铁路运输线的畅通,铁道兵只能晚上进行作业,白天休息。当时,许多战士都是轻伤不下火线,与敌人战斗在铁路线上。在战争期间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战士,像“登高英雄”杨连弟、史阜民、袁孝文等,还有千千万万的铁道兵战士,他们都是我们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回顾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而铁道兵顽强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进程之中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现在,我能成为铁建的一员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很高兴我能成为铁道兵的接班人,能继续将铁道兵的能奋斗、能吃苦、敢于流血牺牲的顽强品质和奋斗在祖国建设第一线的精神传递下去,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栉风沐第1页共7页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的精神,和为解放战争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第二篇: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改天斗地,可歌可泣----《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片尾曲响起、字幕淡去,我知道十集纪录片已经结束,可那些道不清的情愫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心头,甚至越积越浓,让我渐渐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没有发展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没有任何发展不以生命为代价。去年刚培训报到那会,单位副总跟我们讲了铁道兵也强调了牺牲,我当时特别不以为然,修路建桥又不是打仗,牺牲了那么多人需要过分歌颂。如今看了《永远的铁道兵》,处在这个阶级再去看他们,在资金不那么充沛、机械设备不那么充足的历史条件下,假如铁道兵不值得钦佩,这份有生命危险的苦差就没人干,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人愿意当铁道兵,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牺牲的是更多人,没有付出代价就不会有成就,铁路对于他们是用生命在修筑,对于付出惨重代价的人是悲哀的,但对于更广的人却是幸福的,铁道兵付出了代价,而我们享受了结果,牺牲的是他们,乘车的是我们,那么多高难度的工程,如果是我处在那个节点,于现在都不敢想象的面对,而他们却能做到每天的物质交换。影片里的一幕幕我不知道如何描述,也许任何评价对于他们都是苍白的、无力的。征服定时炸弹的李云龙彰显了铁道兵的智慧与胆量;登高英雄杨连弟在援朝战争中就那样被炸弹夺去生命;挖隧道出现地陷,战友被陷进,战友去救被陷进,前仆后继的战友被陷进,他们跳下去的时候难道不知道自己会死吗。烈士墓园里的无名碑让我想将他们放在心底最深处,心中却空空的,仿佛丢了什么,却不是疼痛,而再回想培训报道那会,突然觉得自己特像个傻逼。“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1978年7月4日,叶剑英元帅亲笔题词颂扬铁道兵精神。“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铁道兵在轰炸与不断轰炸的朝鲜中部抢修了一条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第2页共7页战”,为什么他们面前无险阻。因为铁道兵本在战火中成立,因为铁道兵敢为天下先;“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