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宽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提倡宽容的意义。2.探究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学会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理解宽容的涵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点:1、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2、学习讲道理、对比论证的方法。难点:学习讲道理、对比论证的方法一、精导引标:生活中,总要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应该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理的宁静和恬淡,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相信你能从中找出满意的答案。二、预习检查:字词积累:héxiéhuòdájiŏngyì和谐豁达迥异rónghuàxiōngjīnbìngqìjièdìjídù融化胸襟摒弃芥蒂嫉妒(1)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2)摒弃:舍弃。(3)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4)迁就:将就别人。(5)姑息:无原则地宽容。(6)芥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释题:看了文章的标题,你觉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明确: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观点)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呢?明确: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只有提倡宽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个人胸襟的角度看,“有容乃大”。3.大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说说你对宽容的理解,回答句式:宽容是-------。宽容是用爱的力量温暖人心、拉近距离。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宽容甚至被人们认为是成熟的一种标志原来宽容竟是如此神奇的力量,难怪作者要我们“多一些宽容”,这也是我们本文的中心论点。三、合作探究,诵读感受说来容易做来难,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呢?齐读第二小节回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如此复杂的问题作者仅用了一小节就条理清晰地为我们指明了做法,请你从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三个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精彩论证的。结构——总分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在修辞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排比,增强议论的气势。四、质疑提升:1、作者按照什么层次来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明确:这一段有5个层次,先总说后分说,分说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十分讲究。第一层是总述(开头2句)。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要……就必须……”说明“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是宽容的基本要求。这一层不仅概述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而且在结构上也是全段的总领,以下四层依照“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顺序分别进行论述。第二层谈互谅。第一句话先说什么是互谅。第二句从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互谅。第三句说明具有宽容这样的品德的意义。第三层谈互让。在说明什么是互让之后,着重阐述互让的意义。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第四层谈互敬。先说什么是互敬,再运用对比说明为什么要互敬。第五层谈互爱。在说明什么是互爱之后,着重说互爱的意义。运用一个排比句从正面加以论述。这一段四个并列的层次之间,写法大体一致又有一定的变化,使文章思路严谨而不呆板。四个层次的顺序,也安排得十分恰当。2、“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明确:“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者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3、大家都知道,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主要的论证方法。那么,作者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时是以摆事实为主,还是以讲道理为主呢?明确:以讲道理为主,基本没有摆事实。一篇议论文一般情况下总是既讲道理又摆事实,而事实胜于雄辩,可这篇文章却是雄辩多于事实,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你为这四个“互”补充几个事实论据。要求:①事例具有高度概括性②找到其恰当的位置③与上下文自然衔接。(正反两方面都可以)参考:互谅:唐太宗李世民不记前嫌任用魏征。唐太宗还是秦王时,魏征曾多次劝太子李建成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