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建设培训心得2017年11月12日至17日,我有幸作为一名县中专社会培训处的教师学员参加了由市政府组织的赴XX省XX市三瓜公社半汤商学院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新乡村建设的培训活动。经亲眼睹见、亲耳聆听、亲口交流等诸多途径,我对XX省XX市三瓜公社新乡村的建设面貌拥有一个轮廓式的了解,对新乡村建设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我对此次培训产生了如下的心得体会。一、新农民是新乡村建设的人力保障新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班,应是我们新沂中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和始终不渝的一项任务,我们要借这次培训机会,吸取XX省的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扩大新农民培训的业务范围,提高培训效果。二、新生活是新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新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使农民富裕。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三、新风尚是新乡村建设的精神归宿-1-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第1页共13页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本县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如何兼顾,亟待政府和职能部门统筹,也是我们可以拓展培训的项目之一。四、新气象是新乡村建设的环境目标新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我认为,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五、新民主是新乡村建设的政治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2-当前,转变镇(街道)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镇(街道)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镇(街道)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第2页共13页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上述五个方面,我们中专社会培训处,已经对个别项目开展了涉及性培训;对尚未涉及的方面,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征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陆续开展涉及性或针对性培训工作。我们一定会发挥最大潜能,广泛而高效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切实为地方的新乡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