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严谨·历久弥坚——读高放教授《苏联兴亡通鉴》有感无法瞄准开炮,所以只打了一发空炮。据此,该文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确实是空炮与实弹先后配合”,“宣告了伟大社会主义纪元的开始”(第121-122页)。根据史料记载和几篇权威论文的论证得出的这个结论,我认为是合乎情理的。其二,原先教科书上的说法来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讹传讹。但自有关史料公布“空炮说”以后,有人据此认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纯属子虚乌有,伪造历史。对此,作者反驳这种说法,并论证说,起义前夕,布尔什维克已经与彼得—保罗要塞和“阿芙乐尔号”内部的革命组织取得联系和协调,“约定当晚先由舰艇向空中开空炮,如果临时政府不投降,再由要塞发射实弹进行轰击。后来实际情况正是这样进展的”(第121页)。对于90多年前发生在外国的一件往事,高放先生如此认真地搜集史料,一丝不苟地加以辨析,提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表现了一个学人孜孜不倦的探索,求实和创新精神。三作为一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科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尽管人生道路并不平坦,研究工作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但高放先生无怨无悔,一直耕耘在这片时有争议且需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时代养料的土地上,堪称是一名永不停息的“老黄牛”式的学者。正如他在“自序”中说,对“文革”前发表的文章,“每篇都作了自我批评”(第3页)。改革开放以后,虽已迈入老年的门槛,却青春焕发,才思横溢,著述丰腴。他的立论常经过详细论证,独立思考,尽管一些观点引起学界争议,但他勇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也注意倾听他人意见。他特别喜欢对一些学术上的疑难问题,旁征博引,寻根究底,力求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这使他在学术思想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在《通鉴》中,一篇关于罗曼,罗兰馍斯科日记》的评论文章最初刊登在《中华读书报》上,后被《新华文摘》转载,并在文化界引起反响,该文足以代表高放先生的功底和功力。第1页共3页众所周知,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曾蜚声世界文坛,他同高尔基有着深厚的友谊。1935年,苏联政府邀请一批世界著名的作家、诗人访问苏联,目的是让他们“亲眼看看苏联”,并通过他们向世界传递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信息。由于各人的立场和态度不同,后来发表的对苏联的观感也各不相同。被邀访苏的三位法国作家回国后写下三本书,亨利,巴比塞写了《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书中竭力歌颂斯大林和苏联的成就,当然备受苏联当权者的欢迎和褒奖;安德列·纪德1936年出版锄苏归来》,书中对苏联的成就和体制颇多微词,得罪了斯大林,因而曾被视为“反苏”分子;罗曼,罗兰回国时,曾在《真理报》上发表一封致斯大林的热情洋溢的告别信,却把亲眼观察苏联而写下的《莫斯科日记》尘封起来,并慎重地写下亲笔留言:“在50年内都不得发表”。翌年,苏联国内政治生活日趋严酷,刮起“大清洗”的风暴,引起西方世界一片哗然;二次大战前,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一直对其持敌对的态度,这几位作家也因对苏联体制的褒贬而受到褒贬。罗曼,罗兰作为最有影响的大作家,自然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面对亲友、同行和舆论的追问和责备,他却对苏联发生的事情始终缄口不语,于是,罗曼,罗兰和他的《莫斯科日记》成为一个“历史之谜”。直到50多年后,罗曼,罗兰夫妇均已离世多年,这部书稿才公开出版,此后不久,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竟然突然崩溃了。于是,这部日记所揭露的内容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世人终于看到馍斯科日记》的内容后,又一次不能不为这位伟大作家的洞察力而感叹,也引发人们解读这一“历史之谜”的兴趣。罗曼,罗兰在这本书里,既有大量讴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记载,也有对当时苏联社会已经出现的弊害的陈述。例如,他在书中描述了在莫斯科郊外高尔基豪华别墅做客时所看到的情景,别墅内外金碧辉煌,有四五十人在这里服务,家中还常住一群亲友和食客,常有贵宾和官员造访,宴会不断,餐桌上摆满山珍海味和名贵烟酒。对此,他深有感触地写道:苏联消灭了旧的贵族、地主、富农和资产阶级之后,可第2页共3页是,“身为国家和民族卫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