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当下的中国正处在“十二五”发展期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相关医疗卫生环境的日趋完善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护理专业的社会职能由简单的技能型劳动向着更为复杂的具有创造性劳动转变,社会也相应地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换言之,护理专业是一种人际关系敏感、复杂地特殊职业,要求护士要具备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能力。然而,工作的高压力使临床护士对工作产生疲惫感,出现冷漠、厌恶工作、甚至失去同情心等表现;长期持续的高压力还会造成护士身体平衡失调、出现器质性功能障碍等问题[1],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2-3]。美国心理学家德雷弗称,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它的发生可伴随着机体各部分的变化产生强烈的情感,也或者产生某种具体的冲动[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对“情绪”一词进行描述的:情绪是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兴奋的,也或是不愉快的一种心理状态[2];而《张氏心理学辞典》中,“情绪”被定义为是一种包含着复杂情感性反应和生理变化的身心激动状态[3]。从现有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其实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的内涵也是因人而异,但大都趋向于这种认识:情绪的产生需要透过外界的刺激,通过这种外界的刺激才能使人生理及心理发生相应的反应,最终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据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的影响,急诊科护士具有较普通科室更为密集的情绪隐患[4-5]。急诊作为医院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集各类急、危、重症于一科,更具感染性、多发性、创伤性甚至暴力性等学科特点,难免增加了急诊护理的难度。急诊护士在面对诸多繁杂的护理工作及人满为患的就诊病人时,意味着不可避免的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护理管理人员除了要重视影响急诊科护士外部环境因素外,笔者认为要让急诊科护士的最大潜能被激发出来,研究如何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对自身情绪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现状,分析影响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的相关因素,深入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以提高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与临床沟通能力为宗旨,结合护理专业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对优秀急诊护士的人才需求为特点,通过尽可能全面、随机的问卷调查法为护理管理部门尽快掌握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能力,以便制定针对性强的情绪管理培训计划与方案,有效开展相关培训,提升其情绪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也能为后续护理院校根据临床护理需求,开展护理心理学教学革新提供帮助。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目的:1)调查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及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分析影响其情绪管理的因素;2)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与临床沟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提升临床护士沟通能力提供相关依据。目标:1)为提高急诊科护士自我情绪管理及临床沟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2)也为护理教育和管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意见。三、关键词及定义关键词:急诊科;情绪管理;临床沟通能力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美国心理学家德雷弗称,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它的发生可伴随着机体各部分的变化产生强烈的情感,也或者产生某种具体的冲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对“情绪”一词进行描述的:情绪是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兴奋的,也或是不愉快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张氏心理学辞典》中,“情绪”被定义为是一种包含着复杂情感性反应和生理变化的身心激动状态。从现有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其实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的内涵也是因人而异,但大都趋向于这种认识:情绪的产生需要透过外界的刺激,通过这种外界的刺激才能使人生理及心理发生相应的反应,最终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沟通是内涵,是素养,也是一门艺术,经过培训的沟通与未经培训的沟通有着不同的效果。沟通时医生的言语、举止、神态、衣着都会影响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