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感想论《呼兰河传》的文化印记与生命意识摘要。《呼兰河传》作为自传体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名族文化的艺术特征。萧红对故乡呼兰河镇的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风俗描绘,反映出了旧社会的封建文化印记。通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表现出集体无意识下的悲剧人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相关联的;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求,透露着萧红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试从小说中体现出的地方民族文化印记和萧红的生命意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谈谈二者间的关系。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文化印记;生命意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在亲身经历和时代环境的合力作用下,登上了现代文坛。作为东北作家群当中成绩最为卓越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具有代表作,她用清新而不流俗,婉约而不失昂扬的笔法描绘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用细腻、敏锐的笔触対生活在东北这片黑土地的社会底层人民进行了深刻挖掘,它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萧红在阅历人生,移居香港之后写出的一部独特地乡土作品,小说带有明显的地方民族文化印记,同时,也透露出女性作家萧红的生命意识。一、地方民族文化印记文化印记是对传统文化存在的一种识别和记忆,他具有时间上的特定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地方民族特性往往具有双重性,它包含着封建文化、殖民文化等特定阶段的产物,故而,他对人们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萧红对于小城呼兰的地方民族文化的描绘主要是通过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风俗描写来体现的。《呼兰河传》整篇给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情风俗图,它构成了萧红对儿时生活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是指封建文化,直接体现在民间生活的文化风俗上。萧红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识别不仅包括对东北民间乡土风情的刻画,更包含对小说中主人公命运的生动描绘,这里我们着重论证一下萧红通过对东北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的描绘来完成她对地方民族文化的记忆。第1页共13页民间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物态文化和观念的题材,体现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民族区域的独特性,是这个区域的民族文化精髓。对东北风俗习惯的描写,可以展现东北这个区域民众智慧的结晶,可以凸显当时民间的文化心态。萧红笔下的东北名民俗风情洋溢着淳朴的民风乡俗、悲怆深沉的内蕴、古朴洪荒的原始自然地特点。笔者主要从婚宴、习俗、生活信仰两方面来探究萧红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传统。萧红笔下关于东北人的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开了这个原则,无论什么样的婚姻在他们眼里都是“不成体统”的,如果女儿违背了这种婚姻,那么其结果将是不幸和悲哀的,它沿用了旧礼教下的传统婚姻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当时正常社会秩序的习俗。生活信仰习俗是先民在祭祀活动中把生活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沿而成的,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性。《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形象承载了真实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体现不良传统文化对人戮害的中心人物。小团圆媳妇婆婆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节俭持家、因循惯例,具有一般农村妇女都有的优秀品格。但这些都不是萧红重点表现的,重点刻画的是她善良背后的残忍,节俭背后的愚昧,因循背后的守旧。在《呼兰河传》的第五章,作者用了占全章五分之三的篇幅细致地刻画了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形象,远远超过了描写小团与那媳妇的笔墨。小团圆媳妇婆婆花了很多钱把小团晕啊从外地买回来,在到家的第一天,因为小团员的大方、不羞涩,个子高,引起了院子里的人纷纷议论。说小团圆“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为了遵循惯例,把小团圆媳妇规矩成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好人”,小团圆媳妇婆婆打了小团圆媳妇一个月,让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都蒙受重创。原本非常健康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脸色黄瘦,“水不想喝,饭不想吃,睡觉的时候睁着眼睛,一惊一乍的”为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有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按照传统习俗,花钱雇大神赶鬼,用猪肉拌黄连第2页共13页的偏方,抽贴画符,甚至用大缸盛上滚烫的开水为小团圆媳妇当中“洗澡”,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