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诗歌鉴赏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思路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学习过程一、分析考试大纲:①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在高考中,这几乎是必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切入点古诗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想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三、熟悉提问方式:1、整体问感情或态度,须结合全诗来回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张?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2、就其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几句问感情或态度。需结合具体诗句来答。“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用心爱心专心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告诉你具体的物、情感,或者具体的观点,让你结合诗句分析。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两首诗感情对比法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四、首先从诗歌鉴赏的分类入手:(见诗歌鉴赏前四个学案)1、写景抒情诗2、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意趣)3、托物言志诗(梅兰荷菊松竹鹤雪)4、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哲理诗)其次从外部切入从内部分析入手: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的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伤田家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血淋淋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