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四中高二地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二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人教版教材)一、课标、教学内容分析课标: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二、学生分析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了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和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方法;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了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第三章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区域自然资源的方法。这三章内容可以说是并列的关系,而第四章与前三章是递进关系,前三章的内容是为第四章的内容作铺垫,讲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讲区域生态建设和区域的能源开发,目的是为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掌握的各分析方法,也在第四章中可以综合利用。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思想束缚,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3、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5、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过程与方法:利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反馈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发展情况和效果,培养学生对所学所得的运用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营造有利氛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资料的做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训练。2、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五、教学方式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学生讨论、评价六、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1七、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居基础地位,工业居主导地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化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在率先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比国内其他地方最早地遇到了“茅盾突显期”。二、讲授(一)城市化与工业化(讲解,回顾以前知识)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二)珠江三角洲区位看图描述珠江三角洲区位特点(学生看图分析,讨论、补充)要点:世界地图,亚洲地图,中国地图(明确区域定位过程)中国特区发展简况介绍(教师)[阅读]:珠江三角洲发展背景(培养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参考图4.18)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可由学生介绍课下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