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铸剑》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鲁迅《铸剑》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铸剑》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2.理解鲁迅的复仇情结。3.鉴赏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人技巧。三.课文知识分析1.作家鲁迅,文人鲁迅——翻译家鲁迅,古籍整理专家鲁迅鲁迅的创作生涯从1918(当时鲁迅37岁)年到1936年,一共就18年时间,鲁迅在这18年时间里做的事情是其他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根本做不出来的事情,他的创作数量之多之全面,成就之大,是其他人不能做到的。《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历史小说。众所周知,《铸剑》取材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这则故事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试想:楚王命令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的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收于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2.小说分析㈠附:《铸剑》的时代背景《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的革命者。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值得注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写成后,他没有马上拿去发表。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他还在考虑,还在打磨。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自然,这篇小说也就表现了他到广州之后的新的观察、新的体验。而当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益表面化。“山雨欲来风满楼”,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云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用心爱心专心剑》,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㈡《故事新编》怎样改编了古籍?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先生说:“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这就是说,历史小说有“言必有据”和“随意点染”两类。《铸剑》“随意”点染了哪些东西?这主要表现在:⑴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根据古文中提到的形容赤鼻“眉间广尺”),他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的过程。⑵将“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舍己为人,行侠仗义,是一名光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⑶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也有了血肉生动的性格:暴戾、荒淫而颟顸。⑷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⑸设计了生动而完整的情节,特别是三个人头在鼎中啃咬一节为全文高潮,惊心动魄,眉间尺的头的活灵活现更让人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