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音乐:《长征组歌》……[导入]交待本节课的重点与环节: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经过:1934—1935—1936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意义:转危为安保存精干宣传主张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首次提出:九一八事变前正式提出:一二八事变后从表面看蒋介石的“安内”是为了“攘外”,最终目的是抗日,而实质上则是以反共为目的,是为其不抗日而全力反共制造借口。因为蒋认为日军侵略不过是“皮肤之疾”,构不成对其统治的威胁,因而不足虑,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才是他的心腹之患。正如当年冯玉祥所说:“安内先于攘外,究其实则为真对内,假抗日。”1931年7月23日(万宝山事件)蒋介石在南昌发表告全国同胞书,首次提出“攘外应先安内。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外长顾维钧宣誓就职时演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召集“清剿”会议,正式抛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时间:政策的阶段性。1932.6—1936.12[西安事娈](此前此后都与之无关)2、实质:内容的完整性。⑴继续对日本妥协,对红军围剿。⑵压制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3、原因:分析的深透性。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⑵社会舆论的压力⑶中共力量的壮大⑷国民政府的反动本性例1:下列哪些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产物①第1—3次反革命“围剿”②第4—5次反革命“围剿”③“何梅协定”④皖南事变A.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例2:以下哪些是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表现①②第4—5次反革命“围剿”②“何梅协定”③镇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④镇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例3: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B.社会舆论的压力C.中共及红军力量的发展壮大D.国民政府的反动本性用心爱心专心[答案]:D附:不抵抗政策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比较1、实质都是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出卖国家主权、利益,对中共和广大人民严厉镇压的卖国反动政策。2、都是在日本侵华和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提出的。3、都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4、前者把希望寄托于国联的调停,结果使日本轻易占领东北地区;后者打着抗日的旗号,行“围剿”革命根据地、镇压人民革命之实,更具有欺骗性,也更激发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二、中央苏区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简表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时间1930.12—1931.11931.4—1931.51931.7—1931.91932.12—1933.31933.9—1934.10指挥敌鲁涤平张辉瓒何应钦蒋介石顾祝同、陈诚蒋介石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朱德王明、博古、李德兵力敌约10万约24万约30万约50万约100万我4万多3万多约3万7万多8万多军事方针敌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步步为营,节节进剿我撒开两手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声东击西各个歼灭全线出击,节节抗击特点独立自主地创立了一系列正确的作战方法,为红军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方针,并抵制了“左”倾的错误指令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附]:第四、五次反革命“围剿”的比较1、性质相同:都是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的革命斗争,属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2、规模不同:第五次远远大大第四次。3、军事指导思想不同:第四次是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第五次是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先是命令红军全线出击,后又命令红军节节抵抗。4、后果不同:前者打破“围剿”;后者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被迫长征。三、比较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同: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都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异:背景: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用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