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4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5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文本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5教材中第十一课,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本文的文脉:首先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其次,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本文掌握的重点。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教学设想】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教学方法】㈠教学方式: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大量举现实的例子,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㈡学习方法: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手段】大量举例子,让学生举出身边的建筑形象。【教学过程】㈠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了解作者。㈡课堂教学1、导入: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这两道题是:(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设计过程及目的】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