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一.本周教学内容: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一).教学目的:1.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2.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二).文章简析:1.解题王力先生于1962年发表了《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本文是王力先生为大学生作的一次演讲,可以说是这两篇文章的概要。2.课文分析:(1)第一部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语言呢?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第一”就突出强调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作者说要从三方面学习语言:现代汉语、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下文着重从古代汉语方面分析语言和文学的关系。(2)词汇和文学有什么关系?明确:文学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要靠具体形象来构思,而构思、表现都需要语言,具体说来,就是多用名词。不管是《诗经》的比兴,还是诗歌的意境,都需要名词来丰富其形象。(3)语音和文学有什么关系?明确:语言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语言。语言主要是为了让人交流,特别是诗,是为了让人朗诵的。因而就有了声音的美,在中国诗中表现为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抑扬的美靠平仄,回环的美靠诗韵。(4)语法和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在中国文学中,语言形式的美主要表现为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整齐的美靠汉语独有的对仗,用语简洁靠不完全句和使动用法的灵活运用。(5)作者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是什么意思?明确:《神思》是第26篇,属创作论部分,“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其意思是:构思的妙处,是作家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融会贯通。这里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作家的联想和想像离不开事物的形象。《比兴》是第36篇,也属创作论部分。“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其意思是: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然像胡、越两地那样距离极远,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像肝胆那样密切。《物色》是第46篇,属批评论部分。“山沓水,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意思是:高山重叠,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事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瑟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创作的灵感。以上三段文字,都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第六课《语言的演变》(一)教学目的: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2.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二)文章简析:1.解题吕叔湘,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2.课文分析:(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2)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明确:①古诗不押韵了。②古诗“平仄不调”。③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3.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第七课《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一)自读点拨:1.作者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明确:先举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扰思路的认识,接着说选择的标准,把一切手段都归之于“选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观点。2.怎样理解“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明确:作者为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而指出,这是一种偏颇认识。为装饰而装饰,便容易忘掉准确、易懂,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