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基础知识: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第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见教科书45页基础知识: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为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是:肯定“实践用心爱心专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次讨论的性质是: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讲述家庭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