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客家人和客家土楼的历史渊源(一)VIP免费

客家人和客家土楼的历史渊源(一)_第1页
客家人和客家土楼的历史渊源(一)_第2页
客家人和客家土楼的历史渊源(一)_第3页
客家人和客家土楼的历史渊源————客家土楼索古(一)李沣客家,是“客”和“家”的对立统一,是士家豪族与佃客在南迁后的战乱中形成的一种互相依存、相对固定而又十分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家”与“客”是主和从关系,正确的表述应为“家客”,但客家人的语习惯是把“家客”说成是“客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又谓“客家土楼”。顾名思义,“客家土楼”是“客家”历史文化与“土楼”历史文化的交织发展的产物。福建土楼的建造者、使用者,福建土楼的主人多数是“客家人”。客家人,既非本地土著,是客居此地的外来人。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2亿人左右。大陆有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湖南、广西、四川等省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另外香港约有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80个国家或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总人口约有500万。海内外很多著名的企业家是客家人,因此有“客家人是中国犹太人”之说。因客家人在港、澳、台人数众多,而且出了很多经济、政治、文化精英,因此研究客家的历史源流和文化,是世界华人史学工作者的一大任务。时至今日,台湾、香港及大陆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已经做工了大量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福建土楼”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也有一个漫长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从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土楼”,始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如由张步骞、朱鸣泉、胡占烈撰写的《闽西永定县客家住宅》一文(载;《南京工学院学报》1957年第4期),就有开创性、代表性意义。但把客家源流史与土楼源流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目前看来还比较薄弱。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黎虎教授所言:“关于汉族民系之一的客家的民居,论者已经不少,然而尚无对其历史渊源作深入的探讨,偶尔涉及者亦多语焉不详(1)。探讨客家民居特征的历史渊源,不仅有助于对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居住方式及客家民系特点之深入认识,亦将有助于对客家先民南迁、客家民系成因等问题的探讨。”(2)黎虎教授已对此课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客家民居特征探源-----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聚居、大宅、坞堡关系》。黎虎教授的文章启发我们,在研究客家民系的生成和发展历史时,必须与研究“土楼”的源流结合起来,孤立地研究“客家”源流,或者孤立地研究“土楼”源流,都不能对这一问题求得客观、圆满的解释,而这也是当前这一课题不能深入的主要原因。关于客家的渊源,目前学界比较有共识的说法有二,一是中原汉族一支南迁后发展、演变而来;二是南迁汉人与南方土著融合发展而来。关于客家民系形的历史,比较权威性的说法是台湾学者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所阐述的客家先祖从东晋以后由中原南迁,在唐末黄巢起义及五代时期再迁入闽、赣二省边的汀、赣二洲,于五代宋初形成民系。对此说,最近也有学者提出质疑。本人因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专门地、深入地比较和研究,对各种说法的可靠性都没有资格进行评论,因此本文只是想围绕“客家”和“土楼”及其两者的关系,从文献中求索相关资料,做些简单、粗浅的比较研究,为专门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北人南迁,历史相当久远。战国时有名的楚、越两国,其先人都是三皇五帝的后裔,再早还有三苗族被放逐南方。汉末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表明黄河流域的一些官民、世家豪族已移居到长江中、上游,并成了蜀国的主人。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北方遭战乱祸害,大量中原人口向四方逃难,有的向西逃,有的向北逃,但最多的还是逃向南方,逃向南方的益、荆、扬三州。《后汉书·刘焉传》载:“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曰:“觊书与荀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文士王粲对曹操说:“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徐州、淮河流域的人多移居扬州。《三国志·吴志·张昭传》曰:“汉未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移入扬土。”张昭、鲁肃,都是由徐、淮移居江东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曰:“中州扰乱,(鲁)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